近年来,随着“代养热”的回归,轻资产养猪模式重新进入行业的视野。与此同时,仔猪育肥产业逐渐向精细化分工方向发展,市场不仅提供常规的7kg仔猪和15kg仔猪,还推出了25kg保育猪、50kg大保育猪等多样化产品。这种变化解构了过去从仔猪到出栏的一体化长线育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短线育肥和分段饲养方式,让更多养猪人能够参与其中,同时实现了养殖风险的有效分担。然而,这一新趋势虽然带来了更多机会,但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仔猪产业的深刻变革始于2018年非洲猪瘟在中国的暴发。这场疫情彻底改变了中国猪业的格局,大型集团公司迅速崛起,而许多中小散户则被迫退出市场。以牧原为代表的自繁自养模式在疫情中表现出色,成为行业标杆,众多企业纷纷效仿。然而,当超级猪周期的红利逐渐消失后,这种重资产模式开始显现其弊端,许多企业在高额成本压力下举步维艰。因此,以温氏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或“公司+家庭农场”代养模式再次受到关注,并于2024年掀起新一轮热潮。
  代养模式的本质是农户与企业合作,农户从企业获取仔猪进行育肥,企业再从农户手中回购肥猪。这种模式的流行标志着仔猪产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数据显示,除了牧原外,温氏、新希望、双胞胎、德康、大北农等集团企业的代养出栏比例已超过70%。此外,“南繁北育”的趋势进一步推动了代养市场的发展,北方因地形和气候原因不适合种猪养殖,但更适合专业化育肥,形成了以山东为代表的专业化育肥模式,即通过外购仔猪结合“公司+农户”形式实现轻资产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育肥市场本身也在不断细化,仔猪育肥产业出现了更加精细的分工。如今,市场上不仅有常规的7kg仔猪和15kg仔猪,还有25kg保育猪、50kg大保育猪等多种产品。这种短线育肥和分段饲养的方式将养殖战线拉长,使得生猪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交易成本增加和疾病传播风险加大。由于育肥过程被拆分为多个阶段,涉及的交易环节增多,可能导致整体成本上升,最终转嫁到终端消费者身上。此外,多方参与育肥过程可能增加生猪转运次数,从而提升应激反应和感染疾病的风险。
  面对这些挑战,仔猪育肥产业亟需建立统一的产品标准。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需要携手合作,为不同类型的仔猪制定明确的标准,包括断奶仔猪、7kg仔猪、15kg仔猪、25kg保育猪、50kg大保育猪等。一方面,通过高标准打造优质产品,让优质产品获得应有的溢价。例如,目前市场上蓝耳双阴仔猪的价格通常比蓝耳单阴仔猪高出50元/头左右。另一方面,通过标准的设立可以有效打击投机行为,避免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必要的投入,如教保料和疫苗等动保产品。同时,在制定价格标准时,还需兼顾多方利益,确保养殖主体和消费者的权益都能得到保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