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农业领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众多提案围绕粮食产量提升、生猪养殖技术革新以及金融工具的有效运用展开。在与期货市场紧密相关的农副产品中,玉米、大豆及生猪等成为了讨论热点。本文将从政策导向、市场态势和金融工具应用等方面进行解读。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十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并于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1.4万亿斤”左右的粮食产量预期目标,这不仅符合农业生产规律,也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这一目标与今年的一号文件一脉相承,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预计后续将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坚守耕地红线以保障主粮种植面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以提升生产效率;通过价格支持和补贴政策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粮食市场中,玉米和大豆等国产品种与期货市场的关联度较高,且价格波动活跃。去年受宏观需求疲软及全球供应恢复的影响,这些品种的价格出现连续下跌,目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收储等扶持政策的落实,预计未来价格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然而,长期来看,国内主粮市场受到补贴政策和种植面积刚性约束的支持,供应量相对稳定,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短期内,主粮价格将更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需求变化的影响,呈现波动态势。与此同时,玉米和大豆期货市场已经发展成熟,成交量和持仓量保持高位,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未来,随着市场不断完善,这些期货市场将在保障粮食生产和服务市场主体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养殖端,尤其是生猪养殖领域,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育种创新及疫病防控等议题备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提出了通过适度参与生猪期货工具来平滑猪周期波动的观点。他认为,生猪期货可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减少猪周期高低价差对企业经营的冲击,帮助企业锁定成本和收益,降低周期性亏损风险。同时,新希望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对接数十万养殖户,通过期货工具对饲料等原料端进行套期保值,在猪价下跌时保障农户收入的稳定性。刘永好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期货工具对冲市场风险,为企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新希望六和已成为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产融培育基地,积极带动中小企业科学合理地运用金融工具,提升行业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化进程加快,生猪期货市场逐渐聚集了一定规模。然而,与现货市场的庞大规模相比,生猪期货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展望未来,随着市场参与度的提高和成熟度的提升,生猪期货将成为企业应对猪价周期波动、管理价格风险的重要工具,为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