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养猪生产通常采用常规自繁自养的模式,这种模式灵活且技术要求较低,但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猪只生长不均衡、整齐度差、疫苗免疫批次多、工作繁琐,难以实现全进全出,空栏清洗和消毒不彻底,不同阶段的猪群混养增加了饲养管理难度和疾病防控风险。
  随着规模化猪场的发展,疫病防控变得越来越困难。从20世纪50年代起,猪场开始探索通过全进全出的方式彻底清洗和消毒以隔断疾病传播。而到80年代,烯丙孕素的成功研发使批次化生产技术得以实现。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批次化生产因其能够净化疾病的优势,在国内养猪行业迅速受到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
  批次化生产利用母猪繁殖生理规律和现代生物技术,将生产母猪同时进行断奶、配种和分娩,每栋舍内的生猪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所有操作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其优点包括:便于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计划性强、生产节律规范、节约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等。然而,这一模式也存在缺点,如员工需要掌握多项技能、猪群储备计划性要求高、精液供给需稳定以及生产节奏较快等。
  首农集团旗下的北京中育种猪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一家老牌种猪育种企业。自2015年起,该公司开始在其原有猪场进行批次化生产的改造,并取得了显著的生产成绩改善。至2016年,所有新建或改建的猪场均匹配批次化生产模式设计建设。2018年,公司全面采用批次化生产模式。
  以Z种猪场为例,该场成立于1999年,最初采用传统养猪模式。2015年开始进行批次化生产调整,最终采用了10天一批的生产模式。通过精确计算年产胎次、生产批次、每批分娩数等关键参数,优化了猪群数量和猪舍周转控制,大幅提高了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和MSY(每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数)。
  技术方案方面,Z种猪场实施了同期发情、精准配种、同期分娩等多项措施。通过药物调控,确保经产母猪、后备母猪及返情猪的发情同步化。输精策略根据母猪的不同情况制定,深部输精和常规输精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受胎率。此外,还特别注重后备猪的选留培育,从出生到配种各阶段严格筛选,保证种猪质量。
  应用实践显示,批次化生产显著提升了全场的各项生产指标。尽管初期可能会出现生产成绩略有下降的情况,但经过优化调整,最终实现了分娩率93%、PSY30头的优秀成绩。推广过程中,公司根据不同猪场的基础条件,分别采用2周或3周批生产模式,并不断优化相关技术方案。
  讨论环节指出,老旧猪场转换成批次生产需要5至6个月的过渡期,期间可能面临母猪空怀期延长、哺乳期缩短等问题。因此,加强员工培训、配备专门的清洗消毒设备至关重要。新建猪场则需充分考虑群体规模、栏舍设计、技术参数等因素,合理规划生产计划。
  结论表明,批次化生产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猪场的主要生产指标,提升管理效率和设备设施利用率,改善经营状况。然而,批次化生产是一把双刃剑,具体选择需综合考虑猪场的建设布局、人员配置、生产目标及猪群情况。以生物安全为主考虑时,建议采用3至5周批模式,减少出栏频次,降低风险,稳定生产。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