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中上旬,猪价表现较为稳定,标猪行情偏强运行,使得猪价下跌预期未能完全兑现。养殖端调整了出栏节奏,散户和集团猪企的认价出栏情绪较弱,同时部分市场仍存在二育入场现象。此外,消费需求逐渐回升,在多重因素的支持下,标猪均价回升至14.72元/公斤。然而,随着猪价的回升,市场热度迅速降温,进一步上涨的动力不足,整体呈现出下行压力。
  供需失衡成为主导短期价格波动的核心因素。3月生猪出栏计划环比增长12.39%,再加上1-2月未完成的出栏计划转移至本月,导致市场供应量显著增加,对价格形成直接压制。自2024年5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标猪供应进入“扎堆上市”阶段,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与此同时,消费端支撑不足。春节后进入传统消费淡季,屠宰企业开工率仅为28%-30%,较节前下降近10%。终端需求疲软导致白条肉价格持续下跌。尽管冻品入库对屠宰量有一定提振作用,但难以扭转整体供过于求的格局。
  从中长期来看,成本与市场情绪对价格波动产生重要影响。饲料成本(玉米2500元/吨、豆粕3200元/吨)降至三年来新低,自繁自养户亏损收窄至50-100元/头,而外购仔猪养殖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仔猪价格冲高至600元/头(北方外三元),反映出市场对下半年行情的乐观预期,但补栏成本与未来猪价的不确定性之间形成了博弈。此外,肥标价差持续扩大(最高达1.19元/公斤),刺激养殖端压栏增重和二次育肥补栏(占比12%-15%),延缓了价格下跌的节奏。若二次育肥规模在3月中旬前继续扩大,可能会带动猪价阶段性反弹0.3-0.5元/斤,但需警惕后期集中出栏带来的风险。
  综合以上因素,预计3月猪价将以震荡下行为主,底部支撑逐步显现。受供应过剩和消费疲软拖累,猪价大概率在13-15元/公斤区间波动,局部可能短暂跌破规模场成本线(13-14元/公斤)。然而,成本下移、二次育肥介入及冻品入库等因素将减缓跌幅,南北价差收窄(当前1.2元/斤)或刺激跨区调运平衡供需。触底信号方面,能繁母猪加速去化(环比降1.8%)或预示下半年供应收缩,但效果需等待至三季度显现。屠宰开工率回升至35%以上或南北价差收窄至0.5元/斤以内,可作为市场回暖的先行指标。
  对于养殖户而言,建议根据自身资金状况优化出栏节奏,避免集中抛售。同时,要密切关注疫病防控(南方雨季风险)及饲料成本波动。参与二次育肥时需谨慎评估远期行情,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以降低风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