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中下旬,生猪市场的价格走势延续了此前“涨跌两难”的局面,整体呈现出波动上涨的趋势。这一现象超出了许多业内人士的预期。从供需角度来看,3月份的生猪市场表现出“供需双增”的特点。然而,由于当前处于猪肉消费的季节性淡季,理论上,市场应呈现“供强需弱”的格局,基本面偏空。但实际情况却显示,猪价并未大幅下跌,反而在底部维持偏强态势。
支撑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供应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供应端来看,本月养殖成本有所增加,玉米和豆粕的价格持续走高,这使得养殖户的盈利空间受到压缩。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主流集团化猪企调整了出栏节奏,通过缩量挺价的方式来稳定市场价格。规模猪企的这一行为也带动了散户猪场观望惜售的心态,从而减缓了生猪供应流通的速度,使得市场上供应过剩的压力未能完全兑现。
另一方面,二次育肥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动态。虽然本月南北地区的二次育肥以谨慎操作为主,但由于猪价抗跌性强,部分二育养殖户开始少量补栏标猪。这种行为截流了一部分屠企的猪源,增加了屠宰企业采购生猪的难度。与此同时,消费需求正在缓慢回升,南方销区的猪肉购销需求逐步改善,加上国储猪肉轮入数量增多,屠宰场订单量有所增加,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猪”现象。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近期猪价的震荡偏强走势。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受供需变化的影响,屠宰场对生猪收购结算价进行了调整。截至2025年3月17日,全国外三元瘦肉型标猪出栏均价为14.67元/公斤,较前一日上涨0.03元。北方地区猪价延续上涨趋势,而南方市场则逐步趋于稳定。不过,尽管当前猪价表现偏强,但未来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具体来看,本月集团化猪企的月均出栏计划较多,而中上旬规模猪企出栏速度相对较慢。随着中下旬的到来,部分规模猪企可能择机增加出栏量,这对后市猪价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集团化猪企出栏节奏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是否能够进一步回暖,从而判断猪价的后续走势。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