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面综述了2023年至2025年间全球在非洲猪瘟病毒(ASFV)灭活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三类主流消毒剂的实验室验证数据,并介绍了两种国外新型消毒技术。这些研究成果为有效防控ASFV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ASFV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双链DNA病毒,其多层包膜结构赋予了它较强的环境抗性。研究表明,ASFV的主要外膜蛋白包括p72和p54,核衣壳直径约为200nm。该病毒能够在pH值3.9至11.5范围内存活,在4℃的血清中可存活长达18个月。此外,生物膜保护效应、低温环境以及运输过程中的交叉污染都对消毒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猪舍管道内的生物膜会延长病毒存活时间达40%,而运输车辆轮胎沟槽处的病毒检出率高达67%。
  氯制剂是目前常用的消毒剂之一。研究表明,次氯酸钠浓度每增加0.2%,在4℃低温下的灭活时间可缩短50%;二氧化氯在pH值小于6时,50ppm浓度即可达到中性条件下200ppm的灭活效果。然而,二氯异氰尿酸需要结合机械刷洗才能有效灭活冻肉表面的病毒。通过浓度-时间关系模型C × t = 250(C为有效氯浓度mg/L,t为分钟数),可以更精确地评估消毒效果。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KMPS)因其强大的氧化作用而备受关注。这种消毒剂能够破坏病毒衣壳蛋白的二硫键,并通过自由基链式反应无差别攻击病毒核酸。2024年的多中心研究显示,1:200稀释的KMPS可在30秒内使病毒载量下降5log,即使在5%血清干扰下仍能保持99.9%的灭活率。此外,为了增强低温环境下的效果,可以通过45℃热水配制溶液或将柠檬酸添加至5%来显著提升灭活率。值得注意的是,KMPS对材料的腐蚀性较低,对304不锈钢的年腐蚀率仅为0.8μm。
  醛类消毒剂如戊二醛和邻苯二醛同样在ASFV灭活方面表现出色。研究表明,戊二醛在低温环境下需提高至2.5%才能保证30分钟内完全灭活,而邻苯二醛配合表面活性剂时,0.5%浓度即可达到0.8%单剂的效果。对于冷冻环境,复合醛浓度需≥1.5%以确保持续活性。浓度-时间关系模型C × t = 1800(C为有效氯浓度mg/L,t为分钟数)可用于指导实际应用。例如,2%戊二醛需作用约5.4分钟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国际前沿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俄罗斯研发的核壳纳米粒子通过释放银离子破坏病毒囊膜,仅需0.005%浓度即可在5分钟内完全灭活ASFV,并且喷洒后14天仍保持90%活性。韩国团队开发的噬菌体-化学协同系统则将0.1%次氯酸钠与10ml噬菌体联用,处理时间可缩短至45秒,对变异毒株同样有效。
  尽管消毒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争议与挑战。巴西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单一消毒剂可能导致ASFV包膜蛋白突变,使其对某些消毒剂的抗性提升300倍。因此,建议每两周轮换消毒剂种类以降低耐药性风险。同时,环保压力也日益凸显,欧盟2024年新规限制了含氯消毒剂的排放(Cl⁻ <50ppm),并推荐使用半衰期仅为3.2天的可降解产品——过硫酸氢钾。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