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场的日常管理中,水质管理是一个关键但常被忽视的环节。尽管水处理和消毒在生物安全计划中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关注,但许多养猪场仍未将其作为优先事项来考虑。事实上,猪每天饮水的量几乎达到其进食饲料量的两倍,这意味着它们可能通过饮水摄入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源。这些未经处理的水源可能携带病原体,并在供水管道内形成生物膜,从而对猪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了解并减轻与水质和水管生物膜相关的风险,对于提升猪场整体生物安全至关重要。
### 水源污染的证据
水是多种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病原体传播的重要媒介。许多农场的水源来自容易受到污染的地方,例如井水或地表水,而较少使用经过严格处理的农村供水系统。井水和地表水由于直接暴露于环境中,容易受到农业活动、土壤渗透以及外界污染物的影响。一些研究报告指出,水源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途径。
例如,罗马尼亚的一个猪群曾因饮用多瑙河的水而疑似感染非洲猪瘟。2015年,美国中西部的一些家禽农场的井水中检测到了禽流感病毒。此外,研究还在井水和地表水中发现了其他病原体或与粪便相关的细菌,如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隐孢子虫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病原体即使在水中也能维持活性。例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可以在水中存活长达9-11天,具体时间取决于水源条件。这表明,水源中的病原体不仅能够传播,还可能在特定条件下长期存在,从而增加猪场感染的风险。
### 猪场供水系统中的生物膜问题
猪场的供水系统可能存在两个主要污染来源:外部水源污染和内部供水系统的污染。外部污染主要来源于受污染的水源,例如前述的井水和地表水;而内部污染则可能源于供水系统的设计缺陷或维护不当。
猪场的供水系统通常是开放式低压系统,这种设计容易在管道末端或“死端”处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一种复杂的微生物群落,附着在水管内壁上,为病原体提供了一个隐蔽的生存环境。这些生物膜不仅会降低水质,还可能成为病原体的储存器,增加病原体在猪场内的传播风险。
供水系统中的水质参数,如硬水(钙和镁含量升高)、铁含量升高、硫酸盐、硝酸盐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存在,都会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和生长。此外,水中添加的电解质、益生菌、减毒活疫苗等也可能为生物膜的形成提供额外的营养来源。研究表明,成熟的生物膜可能会脱落到流经系统的水中,进一步恶化水质。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六个猪场的水质分析发现,从猪舍采集的水样中大肠菌群的数量显著高于从水源(水井)采集的样本。这一结果表明,生物膜正在向猪舍内的水源释放微生物,导致水质进一步下降。如果仅依赖水井处的水样检测,可能会低估猪群实际面临的水质问题。
### 结论与建议
水和水管生物膜对猪场的生物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病原体不仅可以通过污染水源进入猪场,还可能因供水系统的结构特点而形成生物膜,进而影响猪群健康。为了有效保障猪场生物安全,以下几点建议值得重视:
1. **定期检测水质**:不仅要检测水源(如水井)的水质,还需关注猪舍内供水系统的水质变化。
2. **加强供水系统清洁与消毒**:定期清理管道,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水处理。
3. **优化供水系统设计**:减少“死端”管道和开放式低压系统带来的隐患,确保水流畅通。
4. **监控水中有害微生物的存在**:通过定期检测大肠菌群和其他病原体的数量,评估生物膜对水质的影响。
总之,只有将水质管理和供水系统维护纳入猪场生物安全计划的核心部分,才能有效降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保障猪群健康和生产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