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波动频繁、湿度上升,这一环境特征容易导致猪群肠道菌群失衡,并增加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猪胀气是一种在春季高发的疾病,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如果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能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从养殖管理、疾病预防和应急处理三个方面入手,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防控建议。
一、猪胀气的危害与流行特点
猪胀气主要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肠道扭转或便秘引起。患病猪通常表现出腹部异常鼓胀、呼吸急促以及口鼻流出泡沫等症状,死亡率可高达3%-26%。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夜间猝死的情况较为常见,部分猪场由于未能及时诊断,可能导致全群感染。因此,快速识别症状并采取措施至关重要。
二、春季高发的四大诱因与识别要点
1. 饲料与饮水管理不当:霉变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会破坏猪肠道屏障,促使魏氏梭菌大量繁殖;而水温过低或水质污染则可能引发胃肠道痉挛,进一步加剧胀气风险。
2. 病原微生物感染:例如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仔猪后12小时内可能出现血痢和腹部皮肤发黑,死亡率极高;此外,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也可能引发腹泻和肠道气体滞留。
3. 环境应激与运动不足:低温高湿环境会使猪群聚集、活动减少,从而减弱肠道蠕动;限位栏母猪长期缺乏运动,便秘风险也随之增加。
4. 营养失衡与消化紊乱:粗纤维摄入不足或饲料粒度过大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进而诱发胀气问题。
三、综合防控方案: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1. 构建三道防线
(1)饲料与饮水优化:在饲料中适量添加食品级小苏打以中和胃酸、促进排气,并使用防霉剂防止饲料霉变;同时安装恒温饮水器,确保水温适宜(18-22℃),并定期检测水质。
(2)环境与生物安全:每日定时通风除湿,控制舍内湿度低于65%;交替使用消毒剂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特别是料槽和饮水器等关键区域。
(3)药物与营养干预:冬春交替时,在饲料中加入甲硝唑、阿莫西林及电解多维进行季节性预防;通过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2. 紧急救治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胀气采取针对性措施:
(1)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采用放气减压方法缓解症状,随后注射林可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2)便秘性胀气:通过肛门灌注肥皂水或植物油物理通便,并结合中药辅助疗法促进肠蠕动。
(3)肠扭转/套叠:确诊后需尽快手术复位,并术后补液防止休克。
四、特殊阶段防控要点
1. 仔猪阶段:确保仔猪出生后1小时内摄入足够初乳,并在3日龄起口服甲硝唑混悬液预防梭菌感染。
2. 妊娠母猪:适当增加日粮中粗纤维含量,如添加苜蓿草粉,并保证每天有足够的运动时间。
五、春季管理黄金法则
1. “三查三测”:每日检查饲料霉变情况、饮水温度和粪便形态,同时监测舍内温湿度、水质pH值及猪群体温。
2. “青料替代”:用黑麦草或胡萝卜替代部分精料,既能补充维生素又能促进肠道蠕动。
温馨提示:猪胀气的防控需要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建议养殖户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送检粪便样本进行病原筛查,以实现精准防控。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