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分工进一步细化,养猪业正快速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许多投资者和行业人士似乎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来应对这一变化。当前,中国的养猪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投资者需要深入了解养猪行业的特点及相关疾病风险,特别是猪群健康的管理问题。据统计,绝大多数不成功的养猪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猪群健康出现问题,从而导致财务状况急剧恶化。现实中,很多猪场在猪群出现健康问题后才寻求专业兽医的帮助,但往往由于猪场设计的先天不足,兽医难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猪群状况。
  因此,在猪场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听取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执业兽医师的意见至关重要。猪场设计属于畜牧工程专业范畴,一旦建成,改动将极为困难且成本高昂。例如,猪场选址应远离其他养猪场、居民区、屠宰场和主要道路。然而,由于中国地少人多,散养量大,尤其是在传统养猪密集区,找到理想的场址往往意味着需要额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场地平整、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情况下,场址选定是技术要求与投资承受能力之间的妥协结果。在此过程中,专业兽医的建议尤为重要,因为一旦位置选择不当,几乎不可能维持猪群的长期健康。
  猪场布局方面,“三点式”分区饲养模式被认为是理想样板,但由于标准的“三点式”布局要求各区间的距离大于2公里,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在中国除沿海沿湖荒滩外很难实现。对于规模超过600头母猪的猪场,应尽量避免采用“单点式”布局,可以考虑以“三点式”为基础的“小三点式”布局,即母猪、保育、育肥三区分区生产,各区间的距离可控制在300米左右。如果土地或地形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小三点式”,则“两点式”布局(母猪为一区、保育肥为一区)也优于“单点式”。尽管分区生产会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预期的生产管理费用,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投入回报丰厚,对保持猪群长期良好的生产成绩至关重要。
  猪舍及内部设施的设计需满足“全进全出”的原则,确保猪舍内的栏面易于清洁、冲洗和消毒。此外,保育、育肥每个单元都应建立独立的饮水加药系统和排污系统,猪舍房檐、赶猪道应有专门的防鸟、防鼠设计。良好的保温、隔热措施虽然可能增加投资,但能使猪群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免受生产损失,特别是在保育舍,好的生产条件对成活率等主要生产指标有显著影响,从而提升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
  猪场的出口和入口设计同样重要。出猪台是病原传入猪场的高风险途径之一,应安排在场外并远离猪舍,明确划分洁净区、灰区和脏区,并由不同人员管理。饲料仓库的设计应避免饲料运输车进入生产区,饲料库需面向生产区设置投料口,由料车运送散装饲料到猪舍,禁止饲料包装物进入生产区。此外,应设计供出入生产区人员淋浴的淋浴室,并在办公区与生产区间设立物资熏蒸消毒室,确保任何进入生产区的物资都经过严格消毒。
  后备母猪的隔离适应设施也是猪场设计中的关键环节。猪场年平均母猪更新率为35%-40%,无论是从外场引进还是本场选留,后备母猪和老母猪的免疫状态不同,贸然入群可能会引起猪群健康波动。因此,隔离适应舍应建在离猪舍较远的地方,大小根据猪群规模、更新率和隔离饲养时间长短确定,确保后备母猪在入群前充分接触经产母猪的分泌物,建立对母猪群病原的免疫力。
  死尸处理设施是保持猪群长期健康的重要保障。正常情况下,猪场全年平均死亡率约为10%,大型规模猪场产生的胎衣、死胎、木乃伊等废物数量惊人,如不能正确处理将对猪群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无害化处理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猪场设计之初就应考虑相应的对策,如化尸池或焚尸炉等方案。同时,猪场粪污的处理也需重视,采用全漏缝地板、粪污管道外排的方式虽理想但成本较高,人工干清粪方式更为普遍。设计时应考虑净污道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并在场外设立猪粪转运点,避免外来运输车靠近猪场,通过储粪场发酵处理杀死病原并有效控制苍蝇滋生。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