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是以大豆为原料,通过预压浸提或浸提法提取油脂后,经过适当热处理和干燥制成的产品。作为饼粕类饲料中最常用的一种,豆粕是饲粮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广泛应用于畜禽、水产以及特种动物的饲料中。在缺乏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情况下,豆粕成为了最佳选择。
  ### 一、豆粕的特征
1. **感官特征**:豆粕呈淡黄色至深褐色,色泽均匀,外形为不规则碎片状,具有烤黄豆的香味,无发霉、结块、虫蛀及异味异臭。
2. **显微特征**:在立体显微镜下,豆粕的种皮外表面光滑,有明显的凹痕和针状小孔;内表面为白色多孔海绵状组织,可见种脐。豆粕颗粒形状不规则,质地硬而脆,无光泽且不透明,颜色多为奶油色或黄褐色。在生物镜下观察,豆粕种皮表面有多个凹陷的小孔,并呈现辐射状分布,同时可见“I”字形细胞,这是鉴定豆粕的重要依据。
  ### 二、营养特性
1. **高蛋白含量与优质氨基酸组成**:豆粕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40%~47%,其中氨基酸含量较高,组成与比例优于其他饼粕类饲料。赖氨酸与精氨酸的比例适宜,异亮氨酸与亮氨酸的含量高且比例适当。
2. **适口性好,用途广泛**:豆粕颜色好,味道佳,适合各种畜禽采食,尤其在猪和鸡的饲料中效果显著,难以被其他饼粕类饲料替代。
3. **钙、磷含量高**:豆粕中的钙含量约为0.3%,磷含量约为0.55%(有效磷约占1/3),远高于其他植物性饲料。
4. **粗纤维含量低,能量较高**:豆粕中的粗纤维含量约为5%~6%,代谢能约为2.4~2.6兆卡/千克。
5. **B族维生素含量较少**:豆粕中B族维生素的含量较低,需在实际生产中加以补充。
6. **含有异黄酮**:豆粕中含有约1%的异黄酮,具有类似激素的作用,但其对动物生长的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
  ### 三、质量标准
豆粕的质量标准涵盖了蛋白质含量、纤维含量、灰分含量等多个指标,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 四、品质鉴定
1. **感官鉴定**:优质的豆粕应无发霉、变质、结块、异味或异臭,碎片均匀一致,豆瓣分明,不含过多粉末,豆皮含量适当。色泽新鲜一致,不应出现焦化或生豆味。加热过度会导致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变性,而烘烤不足则会使生长抑制因子无法完全破坏,影响蛋白质的利用率。可以通过色度计测定粉碎样品的色度值来判断质量优劣。
2. **营养成分检测鉴定**:一般检测粗蛋白、粗纤维和粗灰分的含量。特殊情况下,还需测定氨基酸含量,以判断是否掺入了其他植物性原料。正常情况下,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应在43%~47%之间。
3. **脲酶活性及生熟度检测**:脲酶活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分钟每克豆粕分解尿素所释放氨态氮的毫克数。如果脲酶活性过高,说明豆粕太生,可能会引起动物腹泻或软便;如果脲酶活性过低,则表明加工过度,营养成分特别是氨基酸可能受到破坏。可以使用pH计检测豆粕脲酶活性的方法进行评估。
  ### 五、掺假识别
1. **淀粉类物质的识别**:取少量豆粕放入白瓷盘上铺平,滴加几滴碘酒,1分钟后观察颜色变化。若变蓝色,则说明掺有淀粉类物质(如玉米、麸皮)。
2. **玉米胚芽粕的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玉米胚芽粕具有油腻感,呈黄棕色,同时可见玉米皮(薄且半透明)。
3. **染色麸皮的识别**:将样品放入自来水中浸泡数小时后,取上清液少许,在白色背景下观察是否有其他颜色。也可以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样品。
4. **黄玉米皮的识别**:通过肉眼观察,大部分为皮状物。将皮放入口中咀嚼,若无豆香味且嚼不碎,则说明掺入了玉米皮。
  ### 六、注意事项
1. **氨基酸比例问题**:豆粕中的蛋氨酸和胱氨酸含量偏低,而赖氨酸含量较高,导致两者比例失调。因此,在以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来源的饲粮中,应注意添加蛋氨酸。
2. **幼畜消化问题**:豆粕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多糖,幼畜缺乏相应的消化酶。若在幼畜饲粮中使用过多,可能会引发拉稀现象。
3. **钙、磷补充**:虽然豆粕中的钙、磷含量高于其他植物性饲料,但在以豆粕和玉米为主的饲粮中,尤其是产蛋鸡和生长期动物的饲粮中,仍需注意钙、磷的补充。
4. **B族维生素补充**:豆粕中B族维生素含量较少,若不加以补充,可能导致母猪产乳量下降、仔猪体弱、成年猪行为异常等问题,还会影响种蛋孵化率和雏鸡品质。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