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种植面积超过3亿亩,年产量超过1.05亿吨。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富含脂肪、蛋白质、淀粉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尤其其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含量较高,因此被誉为“黄金食品”。然而,玉米作为一种生命体,在收获后储存期间会持续发生各种生理生化变化,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玉米的品质会逐渐下降,最终导致胚部细胞死亡,形成所谓的‘陈化玉米’。
陈化粮并不等同于有毒有害的粮食。粮食在储存过程中会发生自然老化现象,当储存时间过长时,粮食的新鲜度和食用口感会降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陈化粮’。然而,库存粮食是否有毒有害,主要取决于黄曲霉毒素(AFB1)、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EA)等是否超出国家卫生安全标准。陈化玉米中脂肪在储存过程中容易与氧气接触,发生氧化酸败,进而产生醛、酮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不仅会导致饲料品质下降,还可能对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例如,自由基进入动物体内后,会对肠黏膜、肝脏和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引发采食量下降、腹泻、肝肿大等问题,甚至导致中毒或死亡。因此,在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显得尤为重要。
玉米陈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玉米原始水分含量较高,成熟度不均匀,容易混入未成熟籽粒和破损粒,这些部分极易受到虫害和霉菌侵袭;其次,玉米胚部较大且吸湿性强,呼吸作用旺盛,同时含有丰富的脂肪,容易发生酸败;此外,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微生物附着量较大,一旦吸湿后,霉菌会迅速繁殖,从而加速玉米胚部的霉变过程。在储存过程中,玉米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成分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淀粉的粘度会下降,糊化温度会上升;蛋白质的消化率会降低,巯基会向二硫键转化;脂肪则会发生水解和氧化,产生酸性物质和哈喇味。
针对陈化玉米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综合解决方案:首先,在使用陈化玉米时,应根据其直链淀粉含量升高的特点,适当提高制粒温度,以促进淀粉糊化,提高消化率;其次,调整配方中的氨基酸比例,以弥补陈化玉米中营养物质消化率下降的问题;再次,添加内源性抗氧化剂,减少氧化脂肪对动物细胞膜的损伤,提高细胞膜通透性和完整性,从而改善饲料转化效率或缩短出栏时间;此外,由于陈化玉米中维生素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E含量降低,建议在配方中适量补充VE,并结合内源性抗氧化剂使用,发挥协同作用;最后,对于关注禽肉颜色的消费者,可以在饲料中额外补充色素,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谨慎对待陈化粮转为饲料粮的过程。具体而言,明显霉变的原料绝对不能用于饲料生产;即使外观无明显霉变,采购时也需进行霉菌毒素检测,若毒素超标,则坚决不可用于生产;对于毒素未超标的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应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以降低或消除霉菌毒素的影响。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陈化玉米带来的潜在风险,保障饲料质量和动物健康。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