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批次化生产是现代规模化养猪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将母猪群体分为若干批次,并采用繁殖同步化调控技术,实现同期发情、配种和分娩。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猪场实现“全进全出”,从而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近年来,受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的影响,生猪产业的生物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传统连续式生产逐渐被批次化生产所取代。在批次化生产中,定时输精和同期分娩技术成为核心内容,而后备母猪的情期管理则是提高繁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本文重点探讨后备母猪情期管理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及相关措施。
  母猪发情是其性成熟的重要标志,表现为一系列行为和生理变化,如精神焦躁、食欲减退、尾巴抬高等。母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两个阶段。发情和排卵过程受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当母猪达到一定年龄(通常为150~220日龄),会经历首次发情,标志着其具备了繁殖能力。发情过程中,雌激素水平升高引发一系列行为变化,而促黄体素(LH)峰值则触发卵泡破裂排卵,排卵数量直接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情期管理对母猪的终生繁殖性能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初情期日龄和配种情期的管理。研究表明,初情期日龄越早的后备母猪,其繁殖性能越高。例如,初情期日龄在201~215天的美系大白猪,前6胎的产仔总数、活产仔数和健仔数均显著高于初情期日龄超过230天的母猪。此外,不同品种的后备母猪最佳初情期日龄有所差异,通常建议控制在180~210天之间。对于配种情期而言,初次发情的后备母猪因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配种效果较差,建议选择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发情时进行配种,以提高受胎率和生产性能。
  公猪刺激是诱导后备母猪初情期的有效方法之一,包括公猪直接接触和信息素诱导两种方式。公猪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后备母猪,尤其是唾液中的雄烯醇和雄烯酮等化学物质,能够有效促进其发情启动。研究显示,与公猪充分身体接触相比,隔栏刺激的效果较弱,前者能显著提高后备母猪的初情期比例和配种率。此外,外源促性腺激素(如PG 600)也可用于诱导初情期,但需注意其可能对子宫内前列腺激素合成酶表达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妊娠早期胚胎发育。近年来,新型公猪信息素的应用逐渐增多,具有避免交叉感染、节省劳动力等优势,尤其在非洲猪瘟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初情期日龄是影响后备母猪终身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情期管理能够显著提升繁殖性能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品种特性及生长情况,合理控制后备母猪的初情期日龄,并结合公猪刺激、激素诱导和信息素应用等多种手段,确保高质量后备母猪入群,从而提高批次化生产的整体效率。同时,在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下,推广使用新型公猪信息素有助于增强猪场生物安全性,推动生猪养殖业向更加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