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化生产是一种基于猪场实际情况设定的管理模式,通过对母猪繁殖生理状态的同步调控,实现集中配种、分娩、断奶和出栏的目标。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生产管理效率,还具有较高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同时有助于阻断病原微生物传播,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提高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和猪群健康状况。此外,批次化生产还能有效减少疫苗和药物使用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并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
批次化生产主要分为整周批次和非整周批次两种模式。整周批次通常以1、2、3、4、5周为周期,而非整周批次则包括9、11、18、36天等不同周期。其中,4周批次以28天为一个生产节律,除了具备批次生产的基本优势外,还具有较高的产床利用率。然而,该模式下需要对返情、空怀和流产母猪进行激素调控,导致非生产天数较长。为了直观展示4周批次模式的效果,本文以陕西某猪场1月至3月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该猪场位于陕西咸阳,存栏基础母猪超过2,400头,品种为PIC合成配套系。猪场采用4周批次生产模式,主要销售断奶仔猪。PIC合成配套系猪种具有产仔数高、泌乳量大、性情温驯、易管理等特点,且应激基因检测呈阴性,生长速度较快。猪场整体设计为种猪场与育成场两点式生产,便于断奶猪只高效转运,确保批次化生产的稳定性。
通过对猪场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发现,2021年第一季度猪场存栏结构合理,配种、分娩和断奶情况良好。具体来看,1月至3月分别有610头、350头和478头母猪配种,7天断奶配种率分别为89.06%、81.38%和93.51%。分娩窝数分别为192窝、387窝和411窝,平均每窝总仔数分别为14.59头、15.24头和14.67头。断奶仔猪成活率分别为89.25%、93.26%和94.45%,PSY值分别为30.85头、29.28头和31.84头。这些数据表明,猪场在批次化生产模式下的生产效率较高,且仔猪存活率处于较高水平。
在实施经验方面,猪场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通过提前做好后备猪的诱情和发情周期同步处理,配合断奶母猪组成批次配种母猪,确保配种工作的高效集中;其次,在分娩过程中采取集中诱导分娩措施,使母猪尽量在白天完成分娩,及时处理弱仔并集中资源饲喂健康仔猪,确保生产利益最大化;最后,通过批次仔猪同步断奶,彻底清洗消毒产房,阻断相关疾病的传播,维持猪群健康水平和批次生产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批次化生产在生物安全防控和疾病净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提升母猪和仔猪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猪场的PSY值。这一模式的应用为生猪产业的现代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