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利润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猪场而言,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提升有效产出。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栏舍硬件设施,在确保栏舍合理周转和无疾病隐患的前提下,不增加额外投入,调整流程以增加猪群流转,提高单位时间内配种、分娩数量,优化单头母猪产健仔数及猪苗出栏数,并提高母猪年分娩窝数等方法,最终实现猪场年出栏猪苗数的增长,从而摊薄各项费用成本。
  合理制定目标是提升产能的第一步。根据猪场栏舍硬件配套设施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产能目标。重点关注的硬件设施包括产栏数、隔离舍、后备舍、配种舍、保育舍、生长舍空间以及怀孕舍限位栏总数等。在确保栏舍合理周转和空栏消毒休息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产能目标,并据此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的引种、配种、分娩及猪苗出栏计划。同时,在制定计划时需充分考虑月份差异、气候条件、繁殖成绩以及种猪供应情况等因素,避免“平均主义”。
  确保配种数量是实现有效产能的前提。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猪场存栏种猪的状况了如指掌,以便做好引种工作并确保引种计划到位。其次,应根据阶段性生产指标变化和季节变化灵活调整计划。最后,通过淘汰低效种猪、推迟部分种猪淘汰、推迟一个情期配种或补充2~3次发情后备母猪等方法,实现配种均衡,确保配种数量达标。
  优化种猪群结构是提升产能的基础。健康的高产品种猪群体和合理的胎龄结构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合理的胎龄结构表,引入后备母猪并合理淘汰老龄种猪,避免1~2胎及7胎以上种猪因生产成绩差、健康度低而影响整体产能;2)确保种猪群健康,控制重大疾病风险,保持合理的膘情和营养水平,特别是一胎猪的生产性能可通过严格控制开配天龄与体重、加强后备母猪发情管理来提升;3)关注一胎转二胎的生产管理,减少一胎母猪产房掉膘过度现象,断奶后提供充足营养,二胎怀孕期调膘到位,并根据二胎猪的生长需求调整喂料方案。
  确保公猪精液质量是提升产能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公猪生活环境对其精液质量至关重要。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4~25℃,超出此范围可能导致热应激,表现为睾丸炎、精液质量下降和胚胎成活率降低。此外,高温高湿环境更容易引发热应激,而低温高湿则可能造成肢蹄损伤并降低公猪舒适度。为提高公猪健康度,应提供全面的全价饲料,保证适宜采食量,并根据不同条件添加特定营养物质,如交配旺季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补充维生素A与D以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生长。同时,应对公猪精液质量进行监督,合理安排采精频率及精液使用,并及时淘汰长期精液质量不合格、患有严重传染病或体型差、性欲低、采精能力差的公猪及超过10月龄无法使用的后备公猪。
  提高母猪单项生产成绩是提升整体产能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提高配种分娩率,通过改善公猪精液质量、稳定发情状态、控制膘情、预防子宫炎以及优化配种时机和操作等方式实现;2)减少炎症发生,做好产房卫生和母猪产前产后保健,使用高锰酸钾水消毒外阴及产床,并及时治疗发现的炎症;3)提高配种质量,强化配种员操作技能培训,减少空怀、返情和流产情况;4)抓好各阶段饲养管理,加强后备母猪、经产母猪和妊娠母猪的营养供给与保健工作,合理免疫和保健以减少怀孕期淘汰;5)提高胎均健仔数,通过减少怀孕期各种应激、营养剧烈变动以及早期胚胎死亡等方式实现,同时减少死胎、木乃伊、弱仔和畸形胎的数量;6)提高单头母猪年分娩窝数,及时复配空怀和返情母猪,提高断奶母猪7天内配种比例,提早断奶(目前我国多采用30~40日龄断奶,国外提倡21~35日龄断奶),缩短断奶到配种间隔,提高母猪利用率;7)减少仔猪中间损耗,通过规范基本操作、加强哺乳母猪饲养管理、按大小调栏、加强产房通风保温湿度控制等方式减少产房仔猪死淘,同时通过优化保育舍饲养管理、少喂多餐、控制转料腹泻、做好转栏和疫苗免疫前后抗应激工作以及针对性药物预防等方式减少保育仔猪死淘。
  总之,提升母猪产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优良品种和精液质量、合理的营养调控、完善的饲养管理、严格的环境控制及科学的疾病防控等多方面因素。同时,猪场的软硬件设施、员工操作技能以及地区疫病流行情况也会对母猪产能产生影响。养猪业者需深入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升母猪生产水平,从而实现猪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