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猪是指从仔猪保育期结束(约70日龄)转入育肥舍,直到出栏上市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猪只仍处于快速生长期,身体机能逐渐完善。通过科学的饲养和管理,可以保证育肥猪正常生长,促进肌肉发育,减少脂肪沉积,降低疾病发生率,并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从而降低成本和损失。
  ### 育肥猪的饲养
1. **饲料营养均衡**
猪的生长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单一饲料往往无法满足其全面需求。通过搭配多种饲料,可以发挥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的互补作用,提高利用率。在添加蛋白质饲料时,应注意氨基酸的平衡,仅增加赖氨酸含量并不能充分促进肌肉生长。

2. **饲养方式**
饲养方式分为自由采食和限制饲喂两种。自由采食可提高日增重,但不易观察猪群健康状况,且霉变饲料难以及时发现。因此,在自由采食时应定期空槽清理。而限饲虽能提高采食量,但对设施要求较高,且增重速度较慢。

3. **饲喂定时**
限饲时需固定投料时间,使猪形成规律的采食习惯,促进消化液分泌,从而提升食欲和饲料利用率。

4. **饲料过渡**
更换饲料时,应逐步进行,通常需要3至7天的过渡期,以便育肥猪适应新饲料,避免因突变引发消化不良或食欲下降。
  ### 育肥猪的管理
1. **合理分群**
根据品种、日龄、性别和体重等因素将猪合理分群,确保群体内个体生长均匀。分群时遵循“留弱不留强”和“夜并昼不并”的原则。分群后还需定期调整,以维持群体内的均衡发展。

2. **调教**
转入育肥舍后,应及时训练猪养成“三点定位”习惯,即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觉、采食和饮水。这不仅有助于保持猪舍清洁卫生,还能减少疫病传播风险。

3. **环境消毒**
保育仔猪转入前,应对圈舍进行全面清扫和消毒,并保持干燥备用。转入后,按计划定期带猪消毒,同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消毒剂,以防止病原产生抗药性。

4. **温度控制**
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3℃,其中18~22℃为最佳。温度计探头应与猪背部平行,以反映真实的舍内温度。此外,温差的影响往往比温度本身更大,冬季尤其需要注意,一天内的温差不应超过5℃。判断猪是否舒适可通过观察其躺卧姿势来确认。炎热季节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寒冷季节则需增加保暖设备,如暖风炉等。

5. **湿度管理**
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猪的健康。过干的空气会刺激呼吸道,增加感染风险;过湿则可能引发腹泻等问题。因此,应保持适度湿度,避免极端情况出现。

6. **通风保障**
良好的通风是维持舍内空气质量的关键。应注意防止贼风侵入,即使是微小的风口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7. **充足饮水**
饮水器应安装在猪肩部上方5厘米处,让猪必须抬头喝水。定期检查饮水器的工作状态,确保水质清洁无污染,并关注水温是否适宜。同时,调节饮水器压力,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猪的饮水体验。

8. **生长状况监测**
健康的猪表现活跃,精神饱满。若发现垂头夹尾、肤色苍白、精神沉郁、独处角落、四肢无力、颤抖、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应及时隔离病猪,测量体温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9. **合理密度**
水泥地面每头猪需0.8~1.2平方米空间,漏缝地板则为0.3~0.8平方米。每个猪栏不宜超过25头猪。冬季气温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

10. **减少应激**
日常操作中,避免惊吓猪只,轻拿轻放用具,并固定操作时间,防止剧烈运动导致死亡。
  ### 建议
1. 按照免疫程序及时为育肥猪接种疫苗,预防疾病。
2. 在猪体重达到50公斤左右时进行一次驱虫处理,以清除体内寄生虫。
综合考虑日增重、料肉比、生产成本、品种特性、饲料价格及市场行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出栏时间。夏季出栏宜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冬季则选在中午晴朗时段,以降低运输过程中的风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