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5年,生猪市场的行情依旧变幻莫测。近期,多家上市猪企相继公布了1月的出栏成绩,使得生猪养殖再次成为行业焦点。在这一关键节点,猪企们的表现如何?2025年的生猪市场又将驶向何方?
从最新披露的1月销售简报来看,上市猪企的表现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市场分化现象已十分明显。唐人神和正邦科技在1月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6.86%和73.08%,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复苏态势。唐人神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通过优化养殖结构、提升养殖技术,有效提高了生猪出栏质量和数量,这直接反映在1月销售数据上。相比之下,新希望和ST天邦的1月销售金额则出现小幅下滑,尤其是ST天邦因产能缩减,1月出栏量同比下降78.43%。
市场回调对部分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尽管猪价波动并非导致整体下滑的直接原因。以温氏股份为例,其毛猪销售均价已跌至15.77元/kg,自2024年8月的20.45元/kg起,连续5个月下滑,清晰反映出猪价逐渐回落的趋势。中信建投期货养殖分析师魏鑫认为,随着生猪供应逐步回升,猪价将进入下行阶段,2025年可能呈现低利润或阶段性亏损局面。
预计2025年生猪供应将略有增加。1月20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介绍,为促进猪肉市场供需平衡,2024年初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由4100万头调减到3900万头,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78万头,接近105%的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上线。尽管能繁母猪存栏量小幅下降,但饲养技术提升和效率改进,使得生猪总体供应量依旧充足。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朱增勇研究员表示,虽然母猪存栏量减少,但生产效率提高,预计2025年生猪供应将略有增加,供给端增幅可能超过需求增幅。
春节前后,猪企和散户加速出栏,进一步推动猪肉供应增加,猪价面临持续回调压力。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邵瞧瞧称,预计到2025年10月,生猪供应将继续增长,猪价可能震荡下行,生猪供应增幅和需求增幅之间的失衡,将是2025年猪价回落的主要原因。
随着猪价回落,猪企有效控制成本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去年,饲料成本下降和猪价回升,助力很多猪企成功降低养殖成本。但2025年生猪市场面临价格回落挑战,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头部猪企,如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成本控制不仅是提升盈利的核心,也是保持市场份额的关键。牧原股份数据显示,2024年其养殖成本已降至13元/公斤,较年初的15.8元/公斤下降了2.8元。温氏股份则计划将2025年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13元/公斤以下。广发证券研报指出,随着生猪市场变化,成本控制将成为猪企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头部企业通过智能化养殖技术和规模效应,能够继续降低生产成本。这种通过技术提升和管理优化来控制成本的战略,将助力大型猪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些猪企已开始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生产效率。上述猪企负责人认为:“2025年将继续推动降本增效,特别是在种猪性能和精细化管理方面,同时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投资。”随着市场分化,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不断加剧。2024年,头部企业如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业绩复苏明显,而许多中小型猪企面临产能调整和经营压力,行业整体呈现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招商证券研报指出,未来几年,生猪养殖行业将进一步集中,市场份额将更加向规模化企业倾斜,小规模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行业集中化进程将加速。这一变化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内竞争,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未来几年企业必须具备智能化管理和规模效应,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这些企业将继续提升产能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在行业集中化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尤其是在价格回落和成本上升的环境中。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