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内玉米市场将迎来一系列变化。从一月份开始,国家增储政策不断加码,叠加基层惜售、时间节点和企业备货等多重利好因素,使得国内玉米价格明显反弹上涨,成功摆脱了2024年的低迷态势。节后玉米市场迎来了开门红,看涨情绪得到积极修复。
尽管市场信心有所恢复,但当前国内部分渠道库存处于阶段性高位,尤其四季度以来港口库存连续增加并达到近年来的高点。此外,一季度通常是饲料养殖等行业的消费淡季,且现阶段深加工和养殖企业的经营利润相对不高,这些因素限制了主体继续提价拉涨玉米价格的动力。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加大收储力度解决农户售粮问题,保护农民收益并提振市场信心。随着收储工作的开展和价格回暖,节前一些粮商、贸易、加工和饲料养殖等相关主体已经展开购销工作,促使玉米价格止跌反弹。然而,考虑到行情趋好,政策实施目标基本实现,后续市场继续依赖收储政策对粮价的拉动效果可能减弱。因此,不排除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和波动的可能性。
气温也是影响玉米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北方地区节后气温维持偏冷状态,有利于玉米存储,强化了基层农户挺价心态。但若气温快速回升,可能导致玉米存储难度增大,引发集中售粮高峰,从而引起价格波动。因此,2、3月份北方气温走势需重点关注。
综合以上情况,虽然节后国内玉米价格不断攀升,但现有阶段下,玉米价格的上涨之路也并非毫无阻碍,有必要警惕市场相关结构变化而形成的价格回踩,避免错失销售变现良机。
预计2025年,在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前提下,我国玉米产量水平将有所提高。一是我国玉米种植规模基数较大,种植结构弹性相对较小。即使土地资源不具备种植替代作物(如花生、大豆等)的条件,基层农户大概率将继续种植玉米,尤其是在华北地区,小麦-玉米种植结构逐渐成为农业种植的一种惯性。
二是部分地区玉米潜在供给能力提高。例如新疆,2024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到2500万亩以上,同比增加300余万亩,仅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一项,可新增粮食产能200万吨以上。目前新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塞上粮仓”,具备较大的玉米生产潜力,为国内玉米供应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政策上继续鼓励粮食产量提升。农业农村部组织审议并原则通过《2025年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根据相关部署,将大力推进粮食稳产增产,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针对玉米,提出加快耐密宜机收玉米等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力度等措施。
从国内玉米种植和生产情况来看,随着科技兴农不断推广,“良种+密植+机械化”的生产策略在基层得到较广泛普及,促使我国玉米单产水平提升。近年来“高产”、“吨粮”等新闻题材不断增多,即便新季玉米面积出现小幅调整波动,只要天气条件正常,玉米产量增产预期依然强烈。
从逻辑上看,2025年我国玉米价格可能存在更进一步的上升空间。自2024年国内玉米价格大幅回落调整后,利空因素减弱,下行空间收窄。未来价格波动一方面或来自阶段性流通量水平变化,另一方面是市场主体对未来价格水平的心态预期变化。随着粮源逐步进入渠道库存,粮商等持粮主体的议价话语权将增加。
2024年部分地区玉米减产带来的价格利多可能仍未在现货市场兑现。新粮上市初期,恐慌和避险心态导致不少粮商加快清理陈粮结余库存,弥补了区域性减产形成的供给缺失,但代价是传统粮商渠道库存减少。如果后续一段时间基层渠道库存建设水平无明显改观,则可能出现供应偏紧的情况,刺激玉米价格水平提高。
国际形势和宏观环境也将对我国玉米市场产生影响。南美天气干燥已形成相对可见的玉米减产预期,削弱全球玉米供应前景。全球玉米库存下降,在排除中国玉米库存外,全球2024/25年度玉米期末库存仅为8700万吨,为13年来最低水平。CBOT玉米经过几个月来震荡上涨,已经较去年10月份水平上涨了约20%,南半球天气将继续主导国际玉米价格走势。
中美关税问题也备受关注。短期内我国对美国玉米的进口几乎停滞,但美玉米价格仍是国际玉米行情的风向标。美国提出的关税说辞真实意图可能是以关税为震慑,引入谈判获得利益。美国玉米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墨西哥,近几个月出口数据指标较佳,在2025年新一季玉米完成生产和收获之前,料其暂时不会对我国提出更大的采购需求。长期来看,美国作为我国主要贸易输出国之一,关税税率的变化可能对贸易结构带来一些影响,未来是否会对包括玉米在内的农产品价格方面形成影响,仍有待观察。
此外,欧洲形势、俄罗斯、乌克兰、美元通胀、降息预期等方面还将给2025年留下不少悬念。基于粮食安全问题底线,我国一定会出台应变政策和调控手段,维持国内粮食和玉米市场的稳定发展,减轻外部干扰。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