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养猪业进入了微利时代,这背后涉及供需关系、产能结构和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随着传统‘猪周期’被打破,周期震荡频率提高,规模猪企们从高速扩张时代走来,不得不直面各种遗留问题。本文将探讨规模猪企如何应对长期‘微利’趋势,并总结了六大方向。
### 1. 融资:提升行业竞争力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猪企选择通过融资来建设猪场,提升行业竞争力并偿还债务。例如,新希望拟募集38亿元资金用于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及数智化升级项目,同时偿还银行债务。京基智农则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19.3亿元,其中13.52亿元将用于两个生猪养殖项目的建设,旨在提升公司规模效益和行业竞争力。华统股份拟募集资金16亿元,用于新建两个猪场和偿还银行贷款,预计新增生猪产能44.8万头。巨星农牧计划融资8亿元,用于新建生猪养殖产能和技术研究基地等项目。
### 2. 清退低效猪场:提高产能利用率
过去野蛮扩张的时代给许多猪企留下了低效猪场的问题,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和平摊成本高。因此,不少猪企选择出售、关停或退租这些低效猪场。例如,ST天邦在2024年退租了6个母猪场和65个育肥场,减少了62万头育肥产能和3.5万头母猪产能。新希望也在2024年第一季度减少了8万头能繁殖母猪,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区域的一些高风险和高成本场区。*ST傲农在其《重整计划书》中也提到,将退出北方非核心区域的养猪业务,处置选址不合理、设备落后的产能。
### 3. 发展放养模式:降低风险
代养户的养殖水平不断提高,轻资产模式的优点逐渐显现,如占用土地少、固定资产投资少等。ST天邦表示,2024年自养出栏占比约为35%,农户代养占比约为65%,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以代养为主。温氏、德康、神农等企业也在扩大放养业务或创新放养模式。神农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出栏1000万头生猪,其中代养户出栏占比超90%。曾经以自养为主的*ST傲农也将在未来主要开展‘公司+农户’的轻资产育肥模式,占比将达到80%。
### 4. 出海布局:寻找新的增长点
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一些猪企选择加大海外布局,寻求新的增长点。典型代表包括新希望、海大集团和双胞胎等。新希望发布了《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海外营业收入增长不低于10%。海大集团披露,2024年海外饲料销量约240万吨,同比增长40%。双胞胎集团也被认定为‘猪饲料外销全球销量第一’。牧原股份与越南农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但并未计划直接在越南养猪。
### 5. 抛售资产:断臂求生
面对亏损难以覆盖、主营业务难以增长或负债率上升的问题,部分猪企选择转让或出售资产以回笼现金流。新希望在2024年末宣布转让8家控股公司股权,回笼现金超过10亿元。ST天邦通过出售参股公司史记生物32.91%的股权,获得了9.95亿元的投资收益,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3.6-15.6亿元。正虹科技也在近两年通过抛售资产和土地使用权来‘回血’,仅2024年就注销了3家子公司,并转让了多个子公司股权。
### 6. 降本增效:永不停止的努力
降本是养猪行业的永恒命题,被认为是穿越‘猪周期’的重要法宝。当前猪价长期低于15元/公斤,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的行情不如2024年,因此降本变得更加重要。牧原股份的目标是在2025年阶段性达到12元/公斤的成本。温氏股份初步制定2025年全年平均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13元/公斤。ST天邦的目标是将2025年的育肥完全成本降至12.8元/公斤以下。巨星农牧则规划2025年商品猪完全成本为13元/公斤。降本的背后还包括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产业链整合等不同方向,‘成本大战’仍在继续。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