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养殖端迅速恢复出栏速度,但需求端的增量速度相对较慢,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根据监测数据,供应量增幅明显超过需求量,2月6日至11日期间,样本企业的日度出栏量从14.33万头增至15.61万头,累计增幅达28.12%,而屠宰量仅由10.41万头增长至12.89万头,增幅为17.82%。这使得节后生猪价格快速下跌,从15.30元/公斤降至14.52元/公斤,跌幅达5.10%,部分地区甚至跌破14.0元/公斤。
不仅在总量上存在供需失衡,结构上的错配也十分明显。春节前1-2个月,许多养殖户提前出栏110公斤左右的猪源,以应对春节前的市场需求高峰,这导致节后市场上150公斤以上的大体重猪源紧缺。然而,由于低温天气持续,市场对大猪的需求依然旺盛,推动了肥标价差逆势走阔。据监测,2月13日全国肥标价差均值为0.60元/斤,较2月初上涨0.10元/斤。这一现象促使部分养殖户选择压栏增重,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结构的失衡。
与此同时,二次育肥现象也在增加。春节后,生猪交易均重上升,二次育肥补栏量显著增加。本周生猪交易均重达到123.57公斤,较1月末上涨1.33公斤。二次育肥补栏量由1月最后一周的1800头增至25680头,增幅明显。随着天气转暖,市场对150公斤以上猪源的需求将逐渐减少,预计养殖户会在3月中下旬集中出栏130-140公斤的猪源。这将进一步导致供应后置,增加后期的供应压力。
展望2025年,尽管生猪供给预计将稳步增加,但由于产能恢复和效率提升较为缓和,猪价虽然处于下行通道,但下降幅度可能好于预期。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4078万头,同比仅下降1.6%,产能增长2.31%。行业内扩产谨慎,产能增长相对温和,因此2025年的供应增长也将是渐进的。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生猪供给增多、猪价下行已成共识,但不必过于悲观。随着养殖效率的提升,成本端仍有下降空间,企业间的成本差异将进一步扩大,优势企业仍可保持盈利能力。预计全年猪价将在14-15元/公斤之间波动,继续观察后续产能、二次育肥等因素的影响,以判断具体走势。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