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清除,也称为“拔牙”,是越南控制非洲猪瘟(ASF)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清除疑似阳性猪只而非直接清群处理,该方法旨在保护未被感染的猪只,特别是种猪场。尽管拔牙的方式多样,但至今仍缺乏科学的标准操作流程,导致结果差异较大,并可能带来ASF病毒进一步扩散的风险。经过7年的非瘟防控实践,我们仍未找到最科学的操作流程。
越南80%的养猪户为散养户,平均每家养殖4-10头猪。自2019年以来,ASF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母猪总量比2018年减少了近25%。许多猪场依赖临床观察而没有实验室支持,这延长了病毒在猪场内的扩散时间,加剧了病毒传播。早期诊断和系统清除是有效实施拔牙策略的关键,减少猪只间的接触至关重要,及时发现并隔离异常猪可有效防止病毒传播。
### 发病背景与经过
一个拥有1200头母猪的越南猪场分为A、B两个区,每个区域之间相距约50米,无交叉。A区有5个栋舍,B区有4个栋舍。场内有18头公猪用于采精,其中10头在A区,8头在B区。妊娠母猪和发情母猪饲养在定位栏内,21天断奶后仔猪转移至育肥舍。A区有一个隔离舍,定期外购后备更新母猪群。引种后会隔离3周,再根据情况分配给两个产区。2022年首次感染ASF后,A区被完全清空,并加强了生物安全措施,包括车辆洗消、人员入场淋浴、3天隔离及个人防护与物资消毒。
截至2024年5月,该猪场经历了两次ASF感染,均由实时荧光定量PCR确认。第一次感染从2022年10月持续到2023年2月,主要影响A区,800头猪中有730头因死亡、发病或与阳性猪接触而被清除。第二次感染始于2024年2月,A、B两区均受影响,截至2024年5月仍未停止。临床发病猪(F0)首先被隔离并用抗生素治疗,若3-5天内症状恶化则被处死;直接接触的猪(F1)也被隔离,二次接触的猪(F2)保持原位。阳性猪通过彩条布驱赶至隔离点,结束后焚烧彩条布并消毒道路。为了减少病毒传播,改变了母猪排布,三头猪中间间隔一个栏位。
从2024年2月到4月,A、B区共清除100头母猪,三个月内损失率为10%。到2024年5月,大约50%的F1猪被感染或处死,而F2母猪均未发病。连续几天不食、精神沉郁、无法站起或发热的猪被定义为ASFV阳性。对于轻症猪只,使用抗生素治疗,尽管无效,但由于缺乏检测实验室支持,剔除完全基于临床表现。评估结果显示,一些看似健康的母猪实际已感染超过2周,病原阴性可能是由于试剂盒灵敏度低。
### 结果反思
猪群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感染ASFV超过2周后可能会排毒。关键在于及时发现阳性猪,缩短其在猪群中的停留时间。如果拔牙不彻底,未被发现的阳性猪会继续排毒,增加传播机会。如果没有合适的检测和评估机制,病毒会持续存在并传播。此外,临床数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假设而非事实的数据会导致病例识别困难。
当ASFV感染早期被发现时,部分剔除是一个可行的策略。但如果感染密度大,拔牙变得不可行。因此,正确评估猪场内病毒分布和感染浓度至关重要。隐藏的阳性猪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扩散。如何在排毒量低时及时识别阳性猪是关键。
大约50%的F1猪被感染或处死,强调了剔除策略的目标是减少感染发生率。提前清除患病猪是有效的方法。处理和转移这些阳性猪也是关键环节。
研究表明,ASFV是一种传染性较低的疾病,病毒在猪群和猪场之间的传播更像是一个延迟的过程。该猪场中,F2猪未被感染,表明阳性猪的直接接触是场内传播的主要途径。改变猪群排布和降低密度有效地切断了对F2猪的传播。最后,重组毒株的出现使临床表现更为复杂,生物安全仍然是有效防控的重要环节。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