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SF)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除了直接威胁生猪外,环境中的非洲猪瘟病毒核酸也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播源,增加疫情复发的风险。因此,清除环境中的病毒核酸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养殖者进行有效的消毒和清理工作,确保猪场的生物安全,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如果猪场外围的生物安全体系存在漏洞,环境、人员及用具可能会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因此,需定期对可疑区域、人员及用具进行采样,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核酸,以评估猪场的污染程度并采取应对措施。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若QPCR检测出环境中存在非洲猪瘟病毒核酸,则表明该区域曾被污染过,但不能确定病毒是否具有感染力。验证病毒是否具有感染力只能在专业实验室中进行。随着QPCR技术的成熟,在许多实验室甚至是猪场自建实验室中都能完成相关验证。因此,养殖户通常以非洲猪瘟核酸阴性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
  常见的清除核酸的方法包括消毒剂裂解、紫外线照射、高压灭菌等。对于气溶胶中的核酸污染,可以使用环氧乙烷熏蒸或加强通风等方法。研究表明,氯消毒剂对多种病毒核酸有较好的裂解作用,如新型冠状病毒、MS2噬菌体、猪蓝耳病毒及猪伪狂犬病毒等。烧碱对RNA病毒核酸有较强的裂解能力,但对DNA病毒核酸效果较弱。对非洲猪瘟病毒核酸裂解能力较强的消毒剂主要有二氯异氰尿酸钠与三氯异氰尿酸钠,其次是二氧化氯与过硫酸氢钾,而戊二醛在高浓度下有一定裂解核酸的作用。月苄三甲氯铵、过氧乙酸、癸甲溴铵、碘与酚等消毒剂裂解核酸的能力较弱。本文从冲刷法和火焰灼烧法+氯制剂裂解法两个方面总结了易操作且能有效清除非洲猪瘟病毒核酸的方法,供养殖户参考。
  ### 冲刷法

#### 清除核酸的原理

非洲猪瘟病毒通常仅粘附在环境、人员及物品表面,并未侵入内部,因此用水冲刷的方式很容易让病毒从表面脱离。用水冲刷时压力过高容易造成水雾飞溅,导致污染物扩散,因此宜用低压水冲刷方式。为减少污染扩散的可能,冲刷前应先用消毒剂将非洲猪瘟病毒灭活。

#### 应用

用水冲刷不仅可以清除非洲猪瘟病毒,还可让绝大多数其他污染原随水流冲走。猪场员工淋浴更衣后再进生产区可明显降低猪群染病概率。若人员身上QPCR检测结果呈阳性,全身用沐浴用品搓洗两遍,再用水冲洗10分钟,能冲刷掉携带的病毒,使QPCR检测结果转为阴性。
  ### 火焰灼烧法+氯制剂裂解法

#### 清除核酸的原理

此方法清除核酸应先将物体表面清洗干净。核酸可用火焰灼烧方法烧毁,也可使用消毒剂破坏其结构使其失活。次氯酸离子可以与核苷酸的含氮碱基反应破坏其结构,或者通过芬顿反应将DNA氧化,最终达到清除的目的。

#### 应用

#### 火焰灼烧法

依次对清洗干净的定位栏采样,用QPCR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核酸的结果有3处栏杆呈阳性,CT值在36~38。用液化气喷枪火焰在这3处栏杆表面灼烧3秒,冷却后再次采样,检测结果均转为阴性。此法多用于清除被污染的金属制品、水泥地等可耐高温物体。

#### 氯制剂裂解法

二氯异氰尿酸钠加水稀释成含有效氯0.12%~0.15%的溶液,浸泡裂解核酸效果最好。通常QPCR检测结果CT值在30以上的污染物在此溶液中浸泡30分钟后,再次采样检测结果可变成阴性。若被污染物体积太大无法浸泡,则可用配置好的消毒液对污染物喷淋至表面液体流动来裂解核酸,每隔10分钟喷淋一次,通常喷3~5次后再次采样,检测结果可变成阴性。此方法常用于清除用具、栏舍及水泥地面等被污染物表面核酸。

含有效氯40%的三氯异氰尿酸钠烟熏剂按5克/立方米的用量或将含有效氯45%的二氯异氰尿酸钠按5克/立方米的用量与葡萄糖粉2:1混合配成烟熏剂,在密闭空间内点燃重蒸12小时。通常QPCR检测结果CT值在30以上的污染物,用此方法熏蒸1次后进行采样,检测结果可变为阴性。此方法常用于清除被污染的密闭条件良好的栏舍、工作间、料塔及宿舍等区域。
  ### 总结

栏舍洗消后,养殖户通常会在进猪之前对疑似污染区域采样,用QPCR方法检测是否存在非洲猪瘟病毒核酸。只有检测结果呈阴性才放心进猪饲养。若检测结果出现阳性,采用文中所述的方法能很快将污染区残留的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清除,缩短空栏时间。虽然以上方法能有效清除环境中的非洲猪瘟病毒核酸,但养殖户的防控重心还是应该放在封堵生物安全漏洞上,防止病毒侵入才是根本。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