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没有接触过养猪的人来说,养猪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然而,实际上养猪的门槛并不低,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外,还需要科学选址、合理设计和布局,甚至气候条件也需要认真考虑。在规划建设一个新的大型猪场时,需提前认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1. 新猪场规划建设的条件
新建一个拥有500头能繁母猪的大型猪场,需具备以下条件:
1. **稳定的销售渠道**:每周销售生猪200到250头,每月销售850到1000头。
2. **足够的场地面积**:较平整或略带缓坡的丘陵地约4公顷(60亩)。多数猪场的生产区面积按每头能繁母猪50到60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按每头能繁母猪18到22平方米规划。
3. **充足的资金**:投资约1000万元,即一头能繁母猪的固定投入大约在2万元左右。500头能繁母猪的猪场保守估计投入在750万元以上。
4. **充足的水源和装机容量**:日用水量160到240吨,装机容量80到100千瓦。
5. **便利的饲料来源**:月消耗饲料约400吨,一头能繁母猪一年约消耗1吨饲料。
6. **充足的人员配备**:包括技术员、饲养员、生产管理人员及生产辅助人员等。
### 2. 猪场生物安全建设的条件
非洲猪瘟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猪场对生物安全的认知水平。猪场生物安全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实践,涉及到“种、料、圈、防、管”五大要素,新猪场在规划之初应充分重视各个环节。
#### 2.1 控制外来病原的侵入
##### 2.1.1 猪场场址选择
新建一个猪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猪场地址的选择。养猪场地选择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养猪场的生产水平、经济效益及今后的发展。选址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地势不宜过低**:雨后能畅通排水,避免被淹。
2. **注意通风**:切勿建在山窝里,以免污浊空气常年不散,影响猪场的小气候。
3. **远离污染源**:尽可能远离集贸市场,周围3公里内无化工、矿厂等污染源,尽量避免建在交通要道旁。
4.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保符合环保要求。
##### 2.1.2 场内规划布局
新建猪场的总体原则是在保障猪生产需要的前提下紧凑整齐,有效地利用土地。依据猪场饲养量、地形选择、全年主导风向等条件进行系统规划。四个区的建设顺序分别是: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隔离区。猪场周围设立围墙、防疫沟或生物安全隔离带,距离猪场300米以外场所建立引种观察隔离舍。
###### 2.1.2.1 生产区
设立淋浴间和更衣消毒室,生产区内猪舍间距离保持在5米以上,并配备兽医室和冷藏设备。
###### 2.1.2.2 隔离区
位于猪场的最下风向,与生产区保证足够的距离。设立病猪隔离舍、兽医室及病死猪尸体无害化处理场所。病猪隔离舍距健康猪舍不低于100米,病死猪尸体无害化处理场所距健康猪舍200米以上。
###### 2.1.2.3 建设化粪池等环保设施
在距生产区100米以上的猪场下风向外墙处建立储粪场,进行堆积发酵。建设废弃物储存设施,避免渗漏、溢流、恶臭等污染周围环境。
### 3. 新猪场建设的常见误区
#### 3.1 认为猪场规模越大赚钱越多
国内猪场普遍有做大情结,但结果往往是大而不强。猪场规模与赚钱效应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猪场不要轻易扩大规模。中等规模的猪场亦不要再学大企业做产业链,否则很容易资金链断裂,在猪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生存本领才是硬道理。
#### 3.2 未实行“雨污分离”
猪场未实行“雨污分离”,大量雨水流入污水池,造成污水处理难。使用雨污分流可以解决一半猪场的污水处理问题,尤其是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地区,雨污分流后,雨水可以直接排走,不用再经污水处理,大大降低猪场污水处理量。
#### 3.3 未掌握“全进全出”的精髓
“全进全出”是降低不同批次猪群平行感染的重要方法。欧美养猪发达国家猪场不同批次间猪群平行感染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就是“全进全出”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洗栏后的平均空栏时间都在7天以上,而国内大多数猪场的平均空栏时间小于3天。“全进全出”的精髓是六步消毒法,这是降低不同批次猪群疫病传播的重要步骤。国内的多数猪场只是在形式上做到了“全进全出”,而没有掌握其精髓。这就要求猪场在建设之初,就要认真考虑好猪群周转时的猪舍数量是否充足,从而避免由于猪舍周转不过来而被迫减少空栏时间的情况。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