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豆粕价格波动加剧,寻找替代蛋白质饲料资源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杂粕作为一类重要的蛋白质饲料资源,虽然含有较多的抗营养因子,但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后,其营养价值显著提升,抗营养因子含量降低,从而提高了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潜力。本文将详细介绍发酵杂粕的营养价值、发酵工艺及其在猪、禽、牛、羊等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提供参考。
国内豆粕需求依赖进口,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价格波动剧烈,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为了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确保蛋白质饲料原料的稳定供应,农业农村部提出了“提效减量、开源替代”的任务部署。杂粕类饲料,如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芝麻粕等,因其粗蛋白质含量接近豆粕,成为替代豆粕的主要选择。然而,杂粕中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和霉菌毒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提高杂粕的饲用价值。
发酵后的杂粕不仅粗蛋白质含量有所提高,还降低了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并增加了粗脂肪、钙、磷等成分,整体营养价值得到显著提升。研究表明,利用多种菌株混合发酵(如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杆菌等)可以进一步优化杂粕的品质,产生植酸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有益物质,促进消化吸收。此外,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益生菌和生物活性物质也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动物免疫力。
微生物发酵工艺主要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种方法。固态发酵是目前杂粕发酵的主要方式,通常控制发酵温度在30~40℃,发酵时间为48~72小时,含水量约为50%,接种量和菌种比例则根据杂粕类型和菌种的不同而变化。研究表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或分泌的酶能够降解霉菌毒素,减少抗营养因子,如硫葡萄糖甙、游离棉酚等,从而提高杂粕的安全性和饲用价值。
发酵杂粕在家畜和家禽生产中已有广泛应用。在猪生产中,适量添加发酵杂粕可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例如,以发酵菜籽粕替代部分豆粕,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发酵花生粕替代鱼粉也能显著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然而,过量添加发酵杂粕可能会导致生长性能下降,因此需要合理控制添加比例。
在家禽生产中,发酵杂粕同样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在鸡、鸭、鹅等家禽饲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发酵杂粕,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例如,发酵菜籽粕、棉籽粕、芝麻粕分别替代9%~15%、6%和10%的豆粕,均能显著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但在高比例替代时,可能会引起生长性能下降、肠道结构受损等问题,因此需谨慎使用。
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发酵杂粕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表明,添加发酵菜籽粕和棉籽粕可以改善奶牛体内的氨基酸平衡,提高产奶量和乳脂量;饲喂羔羊和育成山羊时,发酵杂粕能提高平均日增重,增强免疫功能。此外,发酵花生粕还可显著改善哺乳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品质。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不同种类反刍动物的最佳添加比例,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除了在家畜和家禽中的应用,发酵杂粕在兔、鱼、虾等其他动物生产中也展现出良好的潜力。研究表明,在兔饲粮中添加发酵菜籽粕可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增强免疫系统发育;在鱼饲粮中添加发酵芝麻粕、棉籽粕和花生粕可提高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在凡纳滨对虾饲粮中添加花生粕可提高生长性能和免疫力。未来还需深入研究,确定这些动物饲粮中发酵杂粕的最佳替代比例。
综上所述,发酵杂粕作为一种优质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具有替代豆粕的巨大潜力。然而,由于杂粕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发酵工艺差异较大,导致其营养价值和应用效果存在差异。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优化发酵工艺,确定不同动物的最佳添加比例,为我国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