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的养殖过程中,缺铁性贫血(IDA)是新生仔猪出生后早期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常常发展成严重疾病。新生仔猪体内铁储备有限,而母乳中铁含量极低,这使得缺铁性贫血成为限制仔猪健康发育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二次补铁技术被广泛验证可以显著提升断奶仔猪的增重、免疫力和成活率。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与生产实践,分析二次补铁的实际效果。
  ### 补铁的必要性

#### 铁元素的生理功能

铁是血红蛋白的核心成分,参与氧气运输和细胞能量代谢。它不仅维持T淋巴细胞的功能,增强免疫应答,还促进肠道绒毛发育,提升营养吸收效率。

#### 缺铁的危害

缺铁会导致造血障碍,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表现为皮肤苍白和红细胞体积缩小。此外,缺铁会抑制仔猪的生长,日增重下降20%-30%,容易形成僵猪。同时,缺铁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血清补体C3、C4减少,炎症因子如IL-6、TNF-α异常升高。
  ### 二次补铁的科学依据

#### 单次补铁的局限性

单次注射200mg右旋糖酐铁仅能满足15-20日龄的需求,而在断奶时(21-28日龄),铁缺口可达200mg。上海光明爱森牧业的实验显示,单次补铁组在35日龄时血红蛋白含量仅为9.8g/dL,显著低于二次补铁组的11.6g/dL(P<0.01)。

#### 二次补铁的增效机制

首次补铁(3日龄)补充基础储备,二次补铁(14-17日龄)覆盖断奶前的高速生长期。分次注射可减少铁中毒风险,提升吸收率。研究证实,两次注射总剂量200-250mg时,铁利用率达80%以上。
  ### 实验数据

#### 国内数据

北京九州互联的试验显示,二次补铁组在50日龄平均增重12.51kg,较单次补铁组(11.32kg)提高1.19kg(P<0.05)。二次补铁组腹泻率降低42%,死亡率下降5.8%;血红蛋白浓度提升18.4%,红细胞计数增加15%。

#### 国外数据

研究表明,在4日龄时注射一次铁剂的行业标准治疗并不总是能预防断奶时缺铁。大型快速生长的仔猪需要额外的铁剂,无论是口服还是第二次注射。让仔猪每天接触富含铁的泥炭藓或肌肉注射第二剂200毫克铁剂,都可以有效满足仔猪在哺乳期间的铁需求。
  ### 二次补铁的操作与问题

#### 提升补铁效果的关键

首次补铁应在3日龄注射1-1.5ml右旋糖酐铁(150-200mg),二次补铁在14-17日龄补充2ml(200mg)。部位选择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吸收率优于颈部,每窝更换针头避免交叉感染。推荐使用复合制剂,含布他磷、维生素B12等协同成分,提高抗应激能力。

#### 常见问题

补铁时间过早(初生当天注射易引发感染),3日龄后更安全;剂量均一化需根据个体体重调整,人员随意性较高,准确判断性差;铁中毒风险(单次超300mg可能导致沉积性损伤),分次注射可规避。
  ### 结论

二次补铁通过精准匹配仔猪生长阶段的铁需求,显著提升血红蛋白水平、日增重和抗病力,是突破断奶仔猪生长瓶颈的核心技术。规模化猪场应结合实验数据优化操作流程,选择高效补铁制剂,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