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价格连跌一年,再这么下去,国内的养牛户们,搞不好就要破产一大片了。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肉牛批发价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大跌近1/4,截至上月中旬,牛肉的批发价格已经跌到了每公斤60块,连续12个月下跌。
按理说,牛肉价格下跌应该是好事,因为消费者可以买到更加便宜优质的肉了。
但对于养殖户来说,却是天要塌了。
因为牛肉之所以降价,并不是因为国内的养殖技术进步,规模上来了所引发的降价,而是因为现在的进口牛肉太多了。
过去十年,中国牛肉进口量从2013年的30万吨,飙升至2023年的274万吨,去年更是预计突破300万吨,进口量已经占到了国内市场的超四成。
像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凭借天然牧场优势和超低成本,将牛肉价格压得极低。阿根廷甚至取消了牛肉出口关税,同时推动货币大幅贬值,进口牛肉的成本一降再降。
相比之下,国产牛肉不仅养殖成本高,而且还需承担增值税等多项费用,难以与进口牛肉抗衡。
与此同时,国内养殖业内部问题也不容忽视。牛肉养殖周期长、投入高,饲料、人工、土地成本都在不断上涨。
更重要的是,国内养殖户大多依靠贷款来维持生产,当价格大幅下滑时,利息和财务成本成了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外,奶牛市场的疲软也加剧了肉牛供应过剩的问题。由于牛奶需求下降,奶牛大面积被屠宰,转入肉牛市场进一步挤压价格。这种内外夹击的局面,让养殖户根本无力应对。
数据显示,全国现在有六成以上的肉牛养殖户深陷亏损,平均每养一头牛得亏掉1600块。
更糟糕的是,基础母牛存栏量急剧下降,这意味着即便行情好转,行业的恢复也至少需要四五年。
这样的困境,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牛肉大降价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养殖户又该如何摆脱困境?
对于养殖户来说,他们几乎毫无疑问会支持限制进口,认为只有保护国内产业才能避免更多人破产倒闭。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很可能希望牛肉价格继续下降,毕竟现在的价格也不算便宜,如果能再跌到20元以下,当然更好。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方协同。
首先,进口牛肉的规模需要适度控制。作为全球化的一部分,进口牛肉确实有助于平抑价格,但无序扩张可能带来严重的产业安全问题。
毕竟有东北大豆这一前车之鉴,当年被美国廉价大豆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进而导致国内种植面积锐减。如今高度依赖进口大豆的局面,已经成为我们粮食安全的重要隐患,牛肉产业必不能重蹈覆辙。
这或许也是商务部最近动作频频的原因,启动了对进口牛肉的保障措施立案调查,这为国内养殖业争取了调整的时间窗口。
其次,政府也需要为国内养殖户提供更多支持,包括税费减免、贷款补贴以及技术升级等,帮助养殖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向规模化、智能化发展,走出「小农模式」。
牛肉大降价,既是消费者与产业之间的一场博弈,更是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的平衡考验。
我们既要享受到全球市场带来的便利,也要保护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这条道路注定充满挑战。
无论是消费者的体验,还是养殖户的生计,都理应得到关注和呵护,这或许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