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经历了一轮显著的变化,生猪出栏量与猪肉产量双双下降,分别为36395万头和2981万吨,同比下降3.1%和1.7%。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猪价走势,由年初的弱势逐渐转为强势,养殖业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标志着新一轮猪周期的开启。然而,下游需求疲软,屠宰企业开工率低于同期,供需双方的博弈加剧。
上半年生猪供应量的减少,主要源于去年的产能去化以及疫病导致的被动出栏,这使得养殖端得以调整供应,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预计下半年,随着三季度需求淡季的到来和四季度需求回暖,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将先降后升,但整体供应量仍将低于去年。
7月至8月期间,生猪供应偏紧,养殖端掌握了较强的控价能力,散养户和集团场出栏压力不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倾向于挺价出栏。同时,养殖端盈利状态良好,二次育肥操作活跃,进一步支撑了猪价的偏强运行。
然而,需求端的跟进乏力,成为制约猪价上涨的关键因素。自5月以来,高温天气和消费淡季导致猪肉消费减少,屠宰企业开工率低于同期,白条价格高位运行抑制了消费。此外,牛羊等替代肉类的产量增加,也对猪肉消费产生了影响。
屠企在持续亏损的背景下,开工意愿减弱,甚至出现停宰现象。预计7月至8月,消费淡季将继续影响开工率,直到9月后,随着天气转凉和节日临近,需求有望逐渐恢复。
总体而言,养殖端和屠宰企业之间的博弈仍在持续,养殖端的控价能力和二次育肥的灵活性对猪价形成支撑,但需求端的疲软限制了价格的上涨空间。未来,猪价的震荡波动或将更加频繁,供需双方的心态博弈将更加激烈。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