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仔猪黄白痢的鉴别诊断、预防与治疗措施

本文详细介绍仔猪黄白痢的病因、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征及剖检病变,并提供科学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包括病原学检测、分子诊断、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和饲养管理建议,帮助养殖户有效防控该病,提高猪群健康水平与生产效益。

文章推荐丨长江大学张付贤教授团队综述猪细菌性病原耐药性研究进展

本文系统分析了生猪养殖中细菌性病原的抗生素耐药性现状,涵盖耐药菌种类、耐药机制(如灭活酶、靶点改变、主动外排、生物被膜等)、耐药基因传播途径及防控策略。重点介绍了猪源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菌、产气荚膜梭菌、副猪格拉瑟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主要病原菌的耐药趋势,并探讨了替代疗法、生态养殖、监测体系建设等综合防控措施,旨在为遏制耐药基因传播、保障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提供科学依据。

丹麦养猪研究中心:产房弱仔猪的寄养要点(H12)

本文介绍如何通过使用代乳母猪来改善生长迟缓仔猪的发育情况,涵盖代乳母猪的选择标准、饲养管理要点以及避免不当寄养的操作建议。内容包括代乳母猪应具备的条件、饲料调整方法、寄养时机及注意事项,旨在帮助提高猪场生产效率与仔猪存活率。

索传广/曲向阳:利用唾液测定ASFV抗体显著提升了弱毒株感染的早期筛查

本文分析我国当前非洲猪瘟病毒(ASFV)流行毒株的多样性,包括基因I型和II型毒株的传播现状,并探讨ASFV弱毒株感染带来的监测挑战。结合越南研究,评估qPCR与ELISA联合检测在血清和口腔液样本中的应用效果,提出通过唾液抗体检测、多种样本联合检测等策略提升猪场对非洲猪瘟的早期发现与防控能力,助力养猪企业降低损失。

屠宰场观察到的肺部病变:如何评估

本文综述了在生猪屠宰场中对猪呼吸道病变进行评估的方法及其对健康和生产参数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头腹侧肺实变(CVPC)和胸膜炎的常见病变特征及多种评分系统,包括Goodwin、Madec-Kobisch、SPES等方法,并探讨了其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局限性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文章改编自Maes等人于2023年发表的研究成果。

影响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卵泡发育的因素及控制发情和排卵的生长管理策略(上)

本文探讨影响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卵泡发育的关键因素,分析控制发情与排卵的生长管理策略。涵盖卵泡期的生理机制、激素调控(如FSH、LH)、卵泡大小与数量对排卵率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并讨论现代养猪生产中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母猪生育力与仔猪存活率。适用于猪繁殖与育种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养猪从业者参考。

生长猪跛行的早期发现

本文详细解析了生长猪跛行的定义、分类与临床评估方法,强调了早期发现跛行对动物福利、疾病控制和养猪经济效益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跛行评分系统、临床观察和案例研究,探讨如何有效识别和管理跛行问题,以减少猪只死亡率和经济损失。

个体仔猪护理计划(IPC)和病猪的早期发现

本文介绍了个体仔猪护理计划(IPC)的核心内容,包括病猪的早期识别、分类标准(A/B/C/E型)及治疗方法。通过IPC培训可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抗生素使用,降低死亡率,提升猪场整体生产效益。

猪呼吸道疾病-猪副嗜血杆菌病

本文详细介绍了猪副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作为仔猪早期定植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猪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涵盖了该菌的定植时间、菌株毒力差异、免疫逃逸机制、与PRRSV等病毒的混合感染影响、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及疫苗防控策略等内容。同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联合疫苗开发、毒力调控机制解析及基于微生物群的新型防控措施。适用于兽医、养猪从业者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呼吸困难的猪,第一针没打好,死亡率超过一半怎样轻松解决?

本文详细分析了兽医临床上猪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包括蓝耳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等病原体引发的肺部病变,并探讨了错误使用抗生素导致病情加重的问题。同时介绍了针对呼吸困难猪的救命药——速尿(呋塞米)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其作用机制,为养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