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抗生素耐药性使生猪养殖过程中发生的细菌性感染变得难以治愈,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当前猪源细菌耐药性呈现多重耐药和广谱耐药趋势,其耐药性主要通过灭活酶和修饰酶、靶点改变、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和形成生物被膜等方式实现。此外,在抗生素压力下耐药菌会不断产生种类繁多的耐药基因,耐药基因还可通过基因转移传播给其他病原菌。在生猪养殖业中,亟需构建细菌耐药性综合防控体系,通过技术突破与政策引导遏制耐药基因跨物种传播。本文将从耐药菌的种类、耐药现状、产生机制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对我国生猪细菌性病原的耐药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耐药性细菌的临床治疗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项维, 吴利军, 何斌, 等. 猪细菌性病原耐药性研究进展[J]. 中国猪业, 2025, 20(3):63-79.
XIANG W, WU LJ, HE B, et al. Progress in drug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pathogens in pigs[J]. China Swine Industry, 2025, 20(3):63-79.

Abstract: Antibiotic resistance made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pig farming difficult to treat, caused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to the pig farming industry. Currently,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pigs showed trends of multidrug and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primarily achieved through inactivating enzymes and modifying enzymes, altering targets, reducing permeability, active efflux, and forming biofilms. Additionally, under antibiotic pressure, resistant bacteria continuously produce a wide variety of resistance genes, which could be transferred to other pathogens through genetic transfer. In the pig farming industry, it was urgent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bacterial resistance control system to curb the cross-species spread of resistance genes through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policy guidance. This article would provid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Chinese pig farming, focus on the types of resistant bacteria, their resistance status, mechanisms of gener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im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ecise prevention of resistant bacteria.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原本敏感的抗生素逐渐失去敏感性,其导致的细菌性临床感染较难治愈,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和安全。在医疗卫生领域,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细菌耐药性问题均已演变为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警觉与广泛关注。
猪肉作为全球主要的肉类蛋白质来源之一,其安全性与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微生物防控及耐药基因跨物种传播风险紧密相关。在生猪养殖领域,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和滥用正加剧细菌耐药性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产销国,我国的高密度养殖模式与抗生素使用现状,进一步加速了耐药基因的跨物种扩散进程,使得猪源性病原菌耐药性问题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共同关注的重点。

大肠杆菌
E.coli作为猪肠道常驻菌群,在猪体免疫力下降或环境应激时易转变为条件性致病菌,引发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多种肠道及全身感染性疫病。猪源E.coli的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尤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涵盖青霉素类与头孢类) 表现出显著抗性,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通过酶解作用灭活抗生素,成为典型耐药菌株。
沙门氏菌属
Salmonella作为全世界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其引发的仔猪副伤寒等疾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自2017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将氟喹诺酮耐药Salmonella列为新型抗菌药物研发的重点攻关对象。
弯曲菌属
大肠弯曲菌和空肠弯曲菌隶属于弯曲菌属,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最常见食源性病原菌,其耐药性问题已对生猪养殖业构成重大威胁。在生猪养殖过程中,C.coli不仅感染率显著高于C.jejuni,且表现出更复杂的耐药表型。屠宰环节的监测进一步证实,30.7%猪胴体样本检出弯曲菌属,其中90.8%为C.coli,该类菌株对链霉素(94.0%)、环丙沙星(65.8%)和四环素(65.1%)的耐药性尤为突出,凸显生猪屠宰环节作为食源性耐药菌传播枢纽的风险。
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作为引发猪坏死性肠炎、仔猪红痢等烈性传染病的关键病原,其耐药性问题已严重制约临床治疗效果。C.perfringens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耐药率,尤其大环内酯类 (如红霉素) 和林可酰胺类 (如林可霉素)药物几乎完全失效。质粒介导的水平基因转移被认为是C.perfringens传播耐药性和毒力因子的主要机制。
副猪格拉瑟菌
GPS是引起猪格拉瑟氏病的主要病原菌,其引发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及败血症对全球养猪业危害巨大。GPS的耐药性突出表现在对 茁-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受性。2017—2019年我国南方生猪养殖场监测数据显示,21株GPS分离株中61.9%对苯唑西林耐药,90.5%呈现多重耐药表型,主要携带blaTEM耐药基因,该基因与青霉素G、苯唑西林及头孢拉定的耐药性呈显著正相关。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为全球养猪业敲响防控警钟,不同血清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耐药谱的显著差异更为其防控增添新挑战。药敏试验揭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菌株对四环素(53%)和氨苄西林(33%)耐药率最高,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及甲氧苄啶 / 磺胺甲噁唑耐药率均达23%。
肺炎克雷伯菌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类中的革兰氏阴性条件性致病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广泛使用,猪源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新疆地区监测数据显示,当地猪源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保持高度敏感性(美罗培南耐药率0%、亚胺培南3.33%),对头孢他啶(12.13%)和环丙沙星(20.97%)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β-内酰胺类(氨苄西林耐药率 61.29%、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耐药率51.61%) 及磺胺类(磺胺异恶唑耐药率 51.61%)药物已产生显著耐药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作为猪肺疫、萎缩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其耐药性问题正呈现日益严峻的态势发展。2019—2022年我国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监测数据显示,38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中四环素耐药率高达66.67%,氟苯尼考耐 药率35.17%,而对恩 诺沙星(10.76%)、氨苄西林 (8.40%)、替米考星 (7.09%)及头孢噻呋 (2.89%)的耐药率相对较低 。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不仅能引发猪只的皮肤软组织感染、肺炎、败血症等多种疾病,其日益严峻的耐药性问题更对临床治疗构成重大挑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因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及对其他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高优先级病原体,亟需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优化诊断工具、强化感染控制措施来应对MRSA全球扩散威胁。
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不仅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病原菌,可引发猪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导致养殖成本上升与死亡率增加,还可通过密切接触等途径感染人类(如屠宰场工人、养殖户),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对我国 2008—2019年间跨10省份分离的96株 SS进行耐药性分析显示,所有菌株均对阿米卡星和四环素耐药,对红霉素(91.7%)、替米考星(90.6%)、阿奇霉素(91.7%)、克林霉素(91.1%)、林可霉素(96.9%)等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90%,对磺胺甲噁唑 / 甲氧苄啶(78.1%)、替加环素(76%)、庆大霉素(75%)耐药率也较高,而对氯霉素(8.3%)、利奈唑胺 (8.3%)、沃尼妙林(8.3%)、头孢噻呋(5.2%)、氨苄西林 (5.2%)、利福平(5.2%)及万古霉素(1%)保持较高敏感性。

产生抗生素灭活酶和修饰酶
耐药菌通过产生多种抗生素灭活酶和修饰酶,进而导致抗生素失去生物活性,这一机制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途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通过结合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进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改变抗生素作用靶点
耐药菌可通过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的结构,降低抗生素与其靶点的亲和力,从而产生耐药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 mecA 基因可编码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PBP2a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几乎没有亲和性,从而赋予MRSA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细胞膜通透性降低
耐药菌的细胞膜是对抗生素的天然物理屏障,通过降低其对抗生素的通透性,限制抗生素进入细菌内部可导致广谱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外膜孔蛋白OmpK35和OmpK36是其产生耐药性的关键靶点,OmpK36的单缺失可致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对头孢唑啉、头孢菌素和头孢西丁的敏感性从易感变为耐药。
主动外排系统
细菌拥有能够将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泵出细胞外的主动外排系统,可以通过使细胞内药物浓度低于致死剂量从而产生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RamA基因可直接调节多重耐药外排泵A crAB和OqxAB 基因,RamA基因的缺失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外排泵表达上调,使其对替加环素最低抑菌浓度降低16倍。
生物被膜
生物被膜是细菌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一种重要结构,可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的杀伤。猪链球菌等细菌在感染过程中可形成生物被膜,其内部细菌生长缓慢,代谢活性低,对抗生素敏感性降低。生物被膜可阻碍抗生素的渗透,使药物难以到达细菌内部,形成生物被膜的食源性产气荚膜梭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

加强抗生素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将其作为促生长剂长期添加在饲料中。此外,在治疗猪细菌性疾病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长期单一用药,可采用联合用药或交叉用药的方式,以减少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
开发替代疗法
一是近年来,中草药治疗细菌耐药性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丁香油和罗勒叶提取物可通过抑制禽源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大肠杆菌中β-内酰胺酶的活性,且丁香油的抑制效果更佳。二是噬菌体抗菌法是一种利用噬菌体特异性裂解细菌的特性,精准清除耐药菌的新型方法。三是随着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加剧,抗菌肽作为替代抗生素产品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四是益生菌作为对猪肠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在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五是治疗性抗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抗耐药菌策略,通过中和毒素、阻断细菌粘附、增强免疫及破坏细菌生物膜等机制精准杀死病原菌,其高特异性可减少对正常菌群的破坏,且与抗生素联用能降低耐药风险并增强疗效。六是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对抗细菌耐药性提供了有效的策略,新型纳米抗菌肽C-I20通过破坏膜结构和与DNA结合来杀死耐药细菌,当C-I20与氯霉素、氟苯尼考、氨苄西林或恩诺沙星联合使用时,C-I20对细菌的抑制率更高。
建立监测体系
在细菌耐药性的检测中,宏基因组学检测已取得显著进展,该技术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 分析,可全面解析微生物群落中耐药基因的分布、传播机制,及其与宿主、环境的交互作用,为细菌耐药性的临床治疗、环境监测和公共卫生防控提供了新视角。
开展生态养殖模式
通过重构物质循环路径、优化生物安全体系及整合智能监测技术可对生态化养殖环境进行管理,系统性阻断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链条。对沼气残留和猪粪堆肥过程中的耐药基因谱和关键耐药菌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堆肥显著降低了除bacA以外的耐药基因丰度。

猪细菌性病原耐药问题已成为制约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对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构成潜在威胁。应对耐药危机的根本在于抗生素使用原则的严格执行:严格限定抗生素的治疗性用途,依据药敏结果精准选药,科学控制用药时间,彻底摒弃预防性用药及促生长使用。
【版权声明】来源:中国猪业杂志。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