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猪业》 中国猪业 2024年08月31日 19:05 北京

      2024年8月24-26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猪产业专家团、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湖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主办,《中国猪业》杂志社承办的天蓬论坛—第四届(2024)猪产业发展大会在星城长沙圆满召开!

在行业领袖巅峰对话环节,由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总经理闫雪主持,邀请了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研究院)执行总经理王建兵,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谭家健,通威农发畜禽料研究所所长祝丹,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猪营养研究所所长谭建庄,世纪新峰集团副总裁、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林,共同探讨行业增效降本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更好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策略布局。

现将分享嘉宾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王建兵:

       创新技术增效降本在温氏股份成效显著,企业科技创新要发挥好“三个主体”作用

创新技术增效降本,在温氏股份的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结合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重要的技术进步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非洲猪瘟的防控技术,2018年非洲猪瘟刚发生的时候,行业是一片恐慌,当时大家对这个病毒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防控也是不到位的,但是现在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已经逐渐地深化。温氏股份对非洲猪瘟的防控一开始也是严防死守,堵人、堵车、堵物资,到后来,采用类似于扬翔集团提出的“铁桶防非”措施,再到现在,在有效防控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简化工作流程,防控效率其实是在不断提高的,举例来说,之前我们的东北、华北区域可能是非洲猪瘟重灾区,但去年冬天这种情况已经大为改善。二是,在营养方面,豆粕减量替代包括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技术,对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贡献是巨大的。其实早在2018年之前,温氏股份就在着手攻克这些技术,但在此前可能是行情向好,企业应用这些技术的意识淡薄或动力不足,直到2021年之后行业出现深度亏损,对这些技术成果的应用才被提上议事日程,现在来看,因为这些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的成本的节约每年都在10~15亿元。

温氏股份一直非常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四大核心驱动力之一,从1992年开始就和华南农业大学展开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一是,要发挥好投入主体的作用,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一定要有持续的投入,而且一定要靠企业自身来投入;二是,要充当好研究试验发展的主体,创新的技术一定要在产业落地,一定要和现场流程深度融合,一定要做好应用场景的研究试验。三是,做好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主体。目前集团正在和华为合作,就企业的科技创新在顶层设计上做出调整,可能会在集团的科技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下设不同的专业技术委员会,理顺创新的机制和流程,破除阻碍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卡点堵点。

谭家健:

科学的养猪体系要去构建高质量的数据集,高质量的科技供给要落地产业科学的养猪体系要去构建完整的、高质量的数据集,好在哪,不好在哪,要用数据说话,这是非常重要的。扬翔集团从2018年起就开始用数据对标来代替管理,比如一批后备母猪从进群开始,到最后一头母猪被淘汰,这期间在它们身上发生了什么,这些数据要被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当然这么大量数据的记录单靠人是无法完成的,要有硬件的支撑,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的手段。

国家在倡导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这是十分必要的,有的时候我们发现在某个领域、某个环节科研上有进步、技术上有进步,但产业上没进步,问题就出在科技和产业的脱节上,比如我们的饲料配方师和现场可能是脱节的,如果能把现场的状况,如猪的体况和采食量等,通过智能化、物联网手段在线实时反馈给配方师,那么配方师的工作可能就会更加聚焦和精准。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一定要落地应用,要去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才有价值。另外,科研的创新还要匹配管理的创新,要去完善考核分配机制,以此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生产一线应用创新技术的主动性自觉性。

祝    丹:

       增效降本要站在产业链的角度,注重上下游的协同

降本增效和增效降本这两个概念还是略有不同的,如果站在营养的角度,比如低蛋白日粮的应用、杂粮杂粕型多元化日粮的推广,更多地是在考虑降本,而站在产业链的角度,我们需要更多考虑增效降本,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到极致,同时还要考虑上下游的匹配或者效率的发挥,比如通威和史记生物也在战略合作,史记生物的高产种猪需要匹配高产的营养方案,再比如对于终端的商品猪瘦肉率、胴体品质的改善,如何去匹配营养方案,这就需要从育种、营养到养殖系统化的考虑。所以,研究营养的,不仅做好自己的技术,还要做好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来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增效,这应该是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通威也是非常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这些年来也在强化同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瞄准市场的方向,结合企业的需求,整合行业资源和专家力量联合技术攻关,创新成果及时在企业转化应用。企业也因此尝到了很多甜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多次荣获国家科技奖励,且在奖项中的排名也不断提升,说明企业在其中参与的工作也是越来越多,在未来通威会继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强同行业的技术交流合作。

谭建庄:

       增效降本的技术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吸收借鉴其他好的经验做法进行适应自我的改造提升也是一种创新

养猪是项系统工程,增效降本的措施体现在方方面面。举两个例子,一是,在2021、2022年的时候,当时玉米价格飞涨,我们用了很多木薯替代,一顿料能够节省80~100元,差不多用了50万吨饲料,用了2年,光这块节省下来的成本差不多8000万元;二是,高效种源的更新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两年在种源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从史记生物引入了大量优秀的二元种猪,从生产数据来看,总产仔数差不多增加了1头,料肉比整体上比前两年尤其是去年降低了接近0.1,这两块增加的效益在一头猪差不多70元,去年天邦食品生猪出栏711万头,折算下来就是差不多5亿元的收益。

就创新来讲,纯粹的开拓性创新还是非常比较难的,像楼房养猪、智能化养猪是开创性的,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讲,更为现实的还是吸收借鉴其他企业或者行业内好的经验、做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的改造提升。或者说,量力而行,在自身掌握的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创新。创新的主体也是多元的,不是只有大企业才能创新,高大上的才叫创新,其实我们发现,很多我们的合作养户、中小规模猪场、家庭农场,有些料肉比可以做到2.3,他们也有很多增效降本的创新做法,特别是低成本、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是值得行业学习的。

还有一些创新,更准确地讲,叫改进,是对原有价值的重新发掘,比如一些原料的营养价值评估,由于消化率的提高或是动物品种的更新,它的营养价值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价,所以在建立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的时候,考虑到这些变化因素,就可以在原料行情波动的情况下,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原料,来降低饲料成本。


金    林:

      中新开维高楼养猪项目“四增效”“四降本”

中新开维高楼养猪项目,在增效降本上主要做了如下工作。增效体现在:(1)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两栋26层的养猪高楼,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仅占用300亩土地,如果换做平层养猪的话,则需要6000~8000亩土地;(2)人工效率提升,目前一号大楼,2万头母猪,存栏20万头生猪,所有配套人员加起来,只有大概300人,建立了中央控制系统,通过10万多个控制节点,实现生产的远程操作和智能化控制;(3)建立强大的环保低碳系统,初步实现了固废不出场、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粪污能源化利用的目标;(4)构建系统化的生物安全防范体系,周边5公里无其他养殖场,严格洗消烘管理,不断升级完善人员、物资的进出流程,放弃碎片化的消毒工艺,创新运用大环境不间断抑毒系统,有效降低园区环境病毒载量,通过空间抑毒技术,可有效控制病毒在层与层、栏与栏之间的传播,快速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有效防范病毒。

降本主要体现在:(1)饲料输送,首创超远超高超大输送能力饲料输送系统,总输送距离400米,实现饲料全密闭输送,降低运输成本和污染风险;(2)环控,夏天采用工业的降温系统降温,不用空调,不用水帘,电费很少,冬天利用水泥厂的余热发电系统产生的热水给猪场提供系统保温,不用天然气,楼板的温度基本上在20多摄氏度,保证猪躺卧舒适度;(3)环保,刚才已经提到了废水零排放,用水100%自循环利用(在猪场和水泥厂循环利用);(4)发展养殖、屠宰、食品全产业链。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