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拂,非洲猪瘟的阴影笼罩着产房与保育舍,这些脆弱的小生命正面临生存考验。
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增大,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显著增强。对于抵抗力薄弱的仔猪而言,这不仅是生长的挑战,更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产房与保育舍作为猪场生产的核心环节,在非瘟疫情压力下,如何保障仔猪的健康成长,成为决定猪场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01 生存挑战:多重威胁下的脆弱生命
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是仔猪面临的首要难题。新生仔猪免疫系统尚未完善,主要依赖母源抗体提供保护。然而,母源抗体水平在1-3周龄急剧下降,而此时仔猪的主动免疫应答能力仍不足,形成了“免疫空窗期”。
体温调节能力差使仔猪更易受环境冲击。新生仔猪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缺乏有效的颤抖产热机制。在环境温度低于26℃时,仔猪就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体温,这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会降低免疫力。
非瘟弱毒株的隐匿威胁尤为致命。感染母猪可能产出表面健康但已带毒的仔猪,这些仔猪在应激条件下发病,成为猪场内的移动传染源。弱毒株感染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生长迟缓等非特异性症状。
消化道菌群脆弱增加了继发感染风险。仔猪消化道菌群处于建立阶段,寒冷应激、饲料变更等因素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腹泻等消化道疾病,进一步削弱仔猪抵抗力。
02 母源威胁:垂直传播与乳汁安全
带毒母猪的垂直传播是仔猪感染非瘟的主要途径之一。病毒感染妊娠母猪后,可透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导致弱仔、死胎或带毒仔猪的产生。
初乳与常乳的安全性值得高度关注。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使仔猪在哺乳过程中被感染。这要求猪场必须加强对哺乳母猪的健康监测,特别是对出现厌食、体温异常母猪的筛查。
母猪泌乳能力下降间接威胁仔猪健康。感染非瘟的母猪常表现为泌乳量减少、乳汁质量下降,导致仔猪营养摄入不足、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进一步降低。
交叉哺乳的人为风险需要严格防范。在并窝或调剂哺乳时,如未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可能造成病毒在仔猪间的水平传播。
03 环境控制:创造安全的生长空间
产房温度精准控制是保障仔猪存活的基础。新生仔猪所处环境温度应维持在30-32℃,随后每周下降2℃,至断奶时保持在26-28℃。
保温箱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保温箱应提供32-35℃的微环境,同时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观察仔猪的躺卧行为来判断温度是否适宜——如果仔猪分散躺卧且呼吸平稳,表明温度适宜。
最小通风量的精准掌握能有效平衡保温与空气质量。冬季通风应以确保空气质量为前提,逐步调整通风量,避免温度剧烈波动。建议采用变频风机配合定时钟控制,根据舍内外温差灵活调整通风模式。
湿度控制常被忽视但却极为重要。产房和保育舍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湿度过高会增加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湿度过低则会导致舍内粉尘增多,刺激仔猪呼吸道黏膜。
04 营养管理:构建坚强的免疫基石
初乳管理是仔猪健康的第一道保障。新生仔猪应在出生后6小时内摄入足够初乳(至少200毫升/公斤体重)。对于弱仔或母猪泌乳不足的情况,可考虑使用合格的初乳替代品。
教槽料的安全性与适口性需要特别关注。在非瘟威胁下,教槽料及其原料可能存在传播病毒的风险。应对饲料原料进行严格检测,必要时可对成品料进行适当处理,如酸化或热处理。
饮水安全不容忽视。应定期清洗消毒饮水系统,保证饮水清洁。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酸化剂,既能抑制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又能促进仔猪消化道健康。
营养强化有助于提升仔猪抵抗力。在秋冬季节,可适当提高日粮中维生素E、维生素C和硒的添加水平,这些营养素对仔猪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05 生物安全:切断传播途径
人员管控是生物安全的核心。产房和保育舍工作人员应专职化,不与其他猪舍人员交叉。进入舍内前必须严格执行淋浴、更衣、消毒程序,特别是对手部的彻底清洗消毒。
工具设备专用能有效防止交叉污染。产房和保育舍应配备专用的工具和设备,如产箱、保温灯、料车、粪车等,并严格限制这些物品在不同猪舍间的流动。
母猪转入产房前的清洗消毒至关重要。妊娠母猪应在转入产房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特别是乳房、会阴部等与仔猪密切接触的部位。
病死仔猪的无害化处理需规范及时。对死亡的仔猪及胎衣、排泄物等污染物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过程中要避免对其他猪只和环境造成污染。
06 健康监测:早期预警与精准剔除
临床症状的日常观察是发现疫情的第一道防线。饲养人员应每日仔细观察仔猪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呼吸、粪便等情况,特别要注意有无咳嗽、腹泻、神经症状、皮肤异常等表现。
体温监测可作为早期筛查手段。对有条件的猪场,可定期对仔猪进行体温监测,发现体温异常(高于40.0℃)的个体及时隔离并采样检测。
口腔液采集适用于群体监测。可在保育舍内悬挂棉绳,收集仔猪口腔液样本,定期进行非瘟病毒核酸检测,以及时了解群体感染状况。
分级响应机制能确保有序处置。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应根据风险等级启动相应的响应措施:
· 黄色预警:单个仔猪出现轻微异常,加强观察,提高检测频次
· 橙色预警:多个仔猪出现相似症状,扩大检测范围,限制物品流动
· 红色预警:确认非瘟感染,立即启动精准剔除预案
07 精细管理:降低应激,提升抗力
批次化管理能有效减少疾病传播。通过集中配种、集中分娩、集中断奶,实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为彻底清洗消毒创造条件。
渐进式断奶可减轻断奶应激。断奶前3天开始控制哺乳次数,断奶时先将母猪移出,让仔猪在原栏继续饲养3-5天后再转入保育舍。
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障仔猪健康的重要因素。保育舍饲养密度建议为0.3-0.4平方米/头,保证每头仔猪有足够的采食、饮水和休息空间。
环境富集有助于减少异常行为。在保育舍内提供适当的玩具(如链条、球等),可减少仔猪的咬耳、咬尾等异常行为,降低应激水平。
在非瘟威胁下的仔猪健康管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产房与保育舍的生物安全,是猪场防线的最后关口;仔猪的健康状况,是猪场疫情的预警信号。
某大型猪场产房主管分享经验:“我们的工作法则是‘三心二意’——对待仔猪要耐心、细心、用心,对非瘟要有防范意识、对异常要有警惕意识。”
只有将生物安全融入仔猪饲养管理的每个细节,才能在非瘟威胁下保障猪场持续生产的根基,让这些脆弱的小生命顺利度过寒冬,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猪好多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