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蚊虫掀起的养猪业危机,正从区域性威胁迅速蔓延至全国大部分省份。
猪盖塔病毒(Getahvirus,GETV)作为一种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养猪业呈现快速扩散趋势,对养猪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特别是2024年在河南、湖北等地爆发的疫情,由GETV-Ⅲ型变异株引起,导致哺乳仔猪发病率达10%-20%,死亡率高达100%,敲响了养猪业防控该病毒的警钟。
01 流行现状:从局部到广泛的传播
盖塔病毒最早于1955年在马来西亚的白线斑蚊中被分离出来,我国于1964年在海南的蚊虫中首次分离到该病毒。
起初,该病毒仅在我国少数地区存在,但传播范围迅速扩大。
2006年前,全国仅有6个省报告发现GETV,到2018年受影响省份增加到16个,而截至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有GETV的分布。
一项在江西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更为直观:在接受调查的46个猪场中,44个猪场检测出GETV阳性,阳性率高达95.65%。
在411份样本中,病毒阳性率为47.93%,几乎每两份样本中就有一份带毒。这一数据揭示了GETV感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当前的流行毒株主要是GETV-Ⅲ型变异株。2024年河南、湖北的GETV疫情就是由这种变异株引起,其E2蛋白发生了特定的氨基酸突变,导致病毒毒力增强。
02 病毒特性:蚊媒传播与多宿主感染
盖塔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70纳米,有囊膜结构。
GETV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形成“猪-蚊-猪”的传播循环,其传播媒介包括库蚊、伊蚊等。
猪群在GETV传播中扮演着“放大器”的角色——感染猪会出现高水平的病毒血症,使病毒更易于被蚊子摄取并传播给其他动物。
更复杂的是,盖塔病毒的宿主范围广泛,已知可感染高达19种动物,马和猪是其主要宿主。
血清学调查还证实部分人群中存在GETV抗体阳性,虽然人类感染GETV的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研究,但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人与动物之间的潜在传播风险。
03 临床表现:不同猪群的差异性症状
盖塔病毒感染在不同类别的猪群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临床症状,这使得诊断变得复杂。
妊娠母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症状包括流产、死胎等,感染流产率可达15%-25%,多集中于妊娠60-90天。
新生仔猪感染后情况最为严峻,表现为出生站立困难、吸吮反射弱、高热或体温过低、腹泻、后肢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可引起哺乳仔猪高死亡率,严重时甚至高达80%-100%。
相比之下,育肥猪或成年猪感染后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死亡率低,多数为隐性感染。
但它们仍然可能成为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为猪场的疫情防控带来隐患。
04鉴别诊断:相似疾病的科学区分
在临床实践中,盖塔病毒感染需与几种表现相似的疾病进行准确鉴别。
这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猪细小病毒(PPV)、日本乙脑(JEV)以及伪狂犬(PRV)。
PRRSV感染往往还伴随母猪呼吸道症状,肺部病变更为典型;PPV感染多表现1-3胎出现高比例木乃伊胎,母猪多无发热症状。
日本乙脑感染常有更明显高热与脑炎症状;而伪狂犬感染常伴有仔猪神经性高致死与典型脑脊髓炎。
通过专门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如RT-qPCR和血清学检测,可以准确鉴别这些疾病,为防控提供方向。
05科学防控:构建全方位防御体系
面对GETV的威胁,科学防控至关重要。目前,市场上尚无商业化的GETV疫苗,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
切断蚊虫传播途径是防控的关键。在环境管理上,要清除猪场内外无用的积水,定期清理杂草,破坏蚊虫滋生地。
猪舍门窗、通风口应安装小孔径的防虫网,阻止蚊虫进入。在蚊虫活跃季节,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喷洒对猪只安全的菊酯类药物,降低蚊虫密度。
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同样不可或缺。对流产胎儿、死胎、胎盘等污染物进行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毒扩散。
同时,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物品的进出,避免引入外部病毒。
建立健全的猪场监测体系是早期发现疫情的关键。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和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要立即进行隔离和诊断,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随着对盖塔病毒研究的深入,未来在疫苗研发方面有望取得突破。
当前,多个研究团队正在进行GETV的基因组特性分析,为疫苗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面对这个潜在威胁,养猪从业者既不能恐慌,也不可掉以轻心。唯有通过科学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保障猪群健康,守护养猪业的稳健发展。
正如医学史上人类与病毒的每一次较量,科学认知、精准预防、全员参与始终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
文章来源:百度新闻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