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母猪是现代养猪生产的核心引擎,其饲养管理水准直接决定了猪场的繁殖效率与经济效益。与传统母猪相比,高产母猪具有产仔数多、泌乳力强、代谢需求高的特点,但也对营养、环境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操作,是充分发挥高产母猪遗传潜力的关键。
一、配种期管理:为高产奠定基础
精准饲喂与体况调控
配种前的母猪体况直接影响排卵数量与质量。理想背膘厚度应维持在12-14毫米。对断奶后体况偏差的母猪,实行"短期优饲"(每日增加1-1.5公斤饲喂量),可促进排卵;对体况过肥的母猪则需适当限饲。
发情鉴定与适时配种
每日至少两次发情检查,采用公猪试情与人工按压相结合。静立反射出现后12-16小时进行首次配种,间隔8-12小时重复配种。高产母猪发情期可能较短,需格外注意观察。
环境与应激控制
保持配种舍安静、舒适,温度控制在18-20℃。避免高温应激,超过30℃会显著影响受胎率。确保充足、清洁的饮水,水流速度不低于2升/分钟。
二、妊娠期管理:分段精准营养
妊娠前期(配种-30天)
目标是促进胚胎着床、减少死亡。配种后立即降低饲喂量至1.8-2.2公斤/天,减少代谢应激。保持环境稳定,避免混群打架。此期背膘厚度增加不超过1毫米。
妊娠中期(31-84天)
根据体况调整饲喂量,维持适度生长。每日饲喂2.2-2.8公斤,使母猪背膘厚度缓慢增加至16-18毫米。注意体况评估,避免过度肥胖。
妊娠后期(85-114天)
实施"攻胎饲喂",满足胎儿快速生长需求。饲喂量逐渐增加至3-3.5公斤/天。产前一周开始减料,预防MMA(乳腺炎-子宫内膜炎-无乳综合征)。此阶段胎儿增重占全程的70%,营养供应至关重要。
环境管理
妊娠舍适宜温度18-20℃,湿度65%-75%。确保每头母猪有足够的采食空间和休息区域。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防止贼风。
三、围产期管理:分娩的关键时刻
产前准备
产房彻底清洗、消毒、干燥。准备接产用品(碘酊、毛巾、催产素等)。产前3天将母猪转入产房,使其适应环境。
分娩管理
密切观察分娩征兆(烦躁不安、乳汁分泌)。分娩过程中保持安静,避免应激。记录产程,正常情况下分娩间隔15-30分钟,总产程2-4小时。
产后护理
确保母猪及时饮水,补充电解质。检查胎衣是否完全排出,观察恶露情况。产后第1天饲喂1-1.5公斤,之后每天增加0.5-1公斤,直至自由采食。
四、泌乳期管理:保障泌乳性能
精准营养
采用"步步高"饲喂模式,根据带仔数和食欲逐步增加喂量。高峰期的采食量目标为:基础量2公斤+带仔数×0.5公斤。确保日粮营养浓度,特别是能量(代谢能不低于3300kcal/kg)和蛋白质(粗蛋白不低于17%)。
环境控制
产房温度控制在20-22℃,仔猪保温区32-34℃。保持空气清新,氨气浓度低于10ppm。确保饮水充足,泌乳母猪日饮水量达25-40升。
健康监控
每日检查母猪食欲、精神状态、泌乳情况和乳房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MMA、乳房炎等问题。记录体温,正常范围为38.5-39.5℃。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
建立完整的生产记录体系,包括:
配种记录:配种日期、与配公猪、配种次数
妊娠诊断:B超检查结果、预产期
分娩记录:产仔数(活仔、死胎、木乃伊)、初生重
泌乳记录:21天窝重、断奶头数
体况记录:各阶段背膘厚度、体况评分
通过数据分析,评估饲养管理效果,及时调整策略。重点关注非生产天数(NPD)、年产胎次、断奶前死亡率等关键指标。
六、特殊管理要点
应激管理
避免突然更换饲料、粗暴驱赶、频繁混群等应激因素。转群时提供清晰的通道,减少争斗。
肢蹄健康
定期检查肢蹄,及时修理过长蹄甲。保持地面干燥、无破损,防止滑倒和蹄部损伤。
季节性管理
夏季重点防暑,通过湿帘-风机系统降温,调整饲喂时间(早晚凉爽时)。冬季注意保温,防止贼风,适当提高饲喂量。
结语
高产母猪的饲养管理是一项精细的系统工程,需要将营养调控、环境控制、健康管理和数据分析有机结合。通过实施分段精准营养、创造适宜环境、减少各种应激、完善记录体系,才能充分挖掘高产母猪的遗传潜力,实现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的最大化,最终提升猪场的核心竞争力。记住,对高产母猪的每一分精心投入,都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效益。
文章来源:百度新闻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