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猪后期常见疾病防控
育肥猪后期常见疾病防控需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针对呼吸道、消化道、代谢性及传染性疾病,从管理、营养、免疫、用药四方面构建防控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核心防控原则
先通过环境、营养、免疫降低发病风险,再通过早发现、早干预减少死亡和损失,避免过度依赖药物治疗。
二、分类型精准防控措施
1. 呼吸道疾病(胸膜肺炎、气喘病、蓝耳继发感染)
环境控制:保持猪舍通风良好,降低氨气浓度(≤20ppm);夏季防暑、冬季保温,避免昼夜温差超8℃;密度控制在0.8-1.2㎡/头(后期猪体型大,密度过高易应激)。
免疫接种:基础疫苗需覆盖——猪支原体肺炎疫苗(7-14日龄首免,2-3周后加强)、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根据当地流行血清型选择,育肥前期接种);蓝耳病疫苗根据猪场流行情况决定是否接种(稳定场可暂缓,发病场需规范免疫)。
药物预防:在转群、天气突变等应激节点,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针对细菌继发感染),或泰妙菌素(针对支原体),连用5-7天;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物,防止耐药性。
及时治疗: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急性胸膜肺炎用头孢噻呋、阿莫西林(静脉或肌肉注射),慢性气喘病用多西环素拌料,混合感染需联合用药(如蓝耳继发副猪时,加用复方磺胺类药物)。
2. 消化道疾病(流行性腹泻、回肠炎、胃肠炎)
环境清洁:每日清理粪便,每周用**氢氧化钠(火碱)、过氧乙酸**交替消毒猪舍地面和用具;产房、保育舍与育肥舍严格分区,避免交叉感染。
免疫与保健: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疫苗(育肥前期口服或注射,尤其冬季前接种);回肠炎高发场,可在育肥中期(100日龄左右)用**泰万菌素、林可霉素**拌料,连用10天预防。
发病处理:腹泻猪只先补水(饮水中加口服补液盐+葡萄糖,防止脱水),再对症用药——病毒性腹泻用**干扰素、黄芪多糖**(抗病毒),细菌性腹泻(如回肠炎带血便)用泰妙菌素+地美硝唑,严重时肌肉注射恩诺沙星。
3. 代谢性与应激性疾病(猝死综合征、脂肪肝)
减少应激:避免后期频繁转群、驱赶;高温时开启风扇/水帘,保证每头猪有足够饮水位(水流速≥1L/小时);运输前12小时减少饲喂,添加维生素C、电解多维缓解应激。
优化营养:后期饲料能量适中(消化能3.2-3.4Mcal/kg),避免过量添加玉米、油脂;补充**膳食纤维(如麸皮5%-8%)** 和胆碱、维生素E,促进脂肪代谢,预防脂肪肝。
日常巡查:每天观察猪只呼吸、采食状态,发现精神沉郁、卧地不起的猪只,及时隔离检查,排除急性应激或代谢异常。
4. 其他传染性疾病(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
基础防控:做好猪瘟、圆环病毒2型疫苗接种(这两种病会降低猪免疫力,增加继发感染风险);定期灭鼠、驱虫,减少病原传播媒介。
药物干预:断奶后至育肥前期,用阿莫西林、复方磺胺氯达嗪钠拌料,预防链球菌感染;发现关节肿胀、神经症状(转圈、抽搐)的病猪,立即注射**青霉素+链霉素**(针对链球菌)或头孢喹肟(针对副猪嗜血杆菌),连用3-5天。
病死猪处理:病死猪需无害化处理(焚烧、深埋),严禁随意丢弃;污染栏舍用过氧乙酸彻底消毒,空置3-5天后再进猪。
三、关键注意事项
1. 避免滥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使用,防止耐药性和药物残留。
2. 定期监测:每月抽样检测猪群抗体水平(如猪瘟、蓝耳病),及时补免抗体不合格的猪只。
3. 全进全出:育肥舍实行“全进全出”模式,出栏后彻底清洗、消毒,切断病原跨批次传播。
以上措施,可大幅降低育肥猪后期疾病发生率,减少死亡损失,提升养殖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