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生猪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与疫病风险交织的双重压力。2025年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 043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7%,接近产能调控合理区域上限。产能过剩导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2025年8月初全国生猪均价跌至14.53元/kg,同比下跌28.1%,同时造成养殖环境恶化、疫病传播风险加剧的严峻局面。

国家相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产能调控措施,包括调减能繁母猪存栏、控制出栏体重、限制二次育肥等。这些调控政策在缓解产能过剩的同时,也对猪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科学有效的猪病防控体系,成为当前兽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生猪去产能的背景分析入手,探讨去产能对猪病流行规律的影响,分析防控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系统化的防控策略建议。

1 生猪去产能的背景与动因

生猪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和食品安全。然而,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2025年6月末全国存栏生猪4.24亿头,增长2.2%。能繁母猪存栏量超出正常保有量3.7%,意味着下半年生猪出栏将明显增多,市场供给压力巨大。产能过剩的成因复杂多样:前期政策刺激下大规模资本投入导致的产能快速扩张;养殖效率提升带来的供给能力增强;投机性生产行为如二次育肥等的推波助澜;消费增长放缓与供给增加形成结构性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密集出台调控政策。2025年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了“降重、稳产、限二育”的核心调控方向。具体目标包括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100万头左右;控制出栏体重,减少二次育肥比例;严格养殖场备案管理,抬高行业准入门槛。龙头企业积极响应调控号召。牧原股份减少19万头母猪存栏;神农集团终止2.9亿元仔猪扩繁项目;巨星农牧暂缓65万头育肥产能定增;新希望严控销售流程,切断二次育肥渠道。这些措施的实施将逐步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同时也改变了生猪生产结构和分布,对疫病防控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2 去产能对猪病流行的深远影响

2.1 养殖密度变化与疫病风险关系重构

去产能过程中,养殖规模调整和结构优化将直接改变生猪养殖密度和分布。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使物理空间相对充裕,有利于降低舍内饲养密度,减少接触传播疾病的机会。低产低效母猪的有序淘汰优化了母猪群体结构,提高了群体整体健康水平,从源头降低了垂直传播疾病的风险。然而,部分养殖场为维持短期产出,可能在减少能繁母猪存栏的同时提高个体生产强度,这种策略可能导致母猪应激增加,免疫力下降,增加某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2.2 流通模式改变与疫病传播途径变化

产能调控政策对生猪流通模式的改变尤为显著。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的《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要求各省设立并公布动物入省指定通道,实行“逢车必查、逢猪必检”。这种严格管控虽增加了调运时间和成本,但显著降低了跨区域疫病传播风险。同时,牧原股份等龙头企业明确禁止销售的育肥猪流向二次育肥,切断了通过二次育肥场传播疫病的重要途径。二次育肥场通常来源复杂、健康状况各异、生物安全水平较低,是疫病交叉传播和扩散的重要环节。

2.3 产能优化与疫病区域分布变化

产能调控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做优结构。未来行业或将呈现“三三制”格局:30%的头部企业保障基础产能,30%的特色养殖满足差异化需求,40%的中型家庭农场发挥灵活性优势。这种结构分化将导致疫病分布特征发生相应变化。规模化养殖场传统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可能面临条件性致病菌和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挑战;特色养殖场专业化程度高,疫病风险相对可控;中型家庭农场则可能因资源限制和技术薄弱,成为疫病防控的薄弱环节。

3 猪病防控面临的挑战

3.1 养殖主体分化与防控水平参差

产能调控加速了养殖主体分化,不同规模养殖场在生物安全投入、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差距扩大。龙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能够快速响应调控政策并调整生产模式。中小养殖场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为降低成本可能减少生物安全投入,简化免疫程序,增加疫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中型地方猪场处于夹心层,既缺乏规模企业的资源实力,又不如小散户船小好调头,在产能调控和疫病防控双重压力下处境最为艰难。这部分养殖场往往技术力量薄弱,专业兽医配备不足,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

3.2 病毒变异加速与交叉保护困难

生猪去产能过程中,养殖环境和生产模式改变可能加速病毒进化与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等冠状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其RNA病毒的特性导致快速变异,使疫苗研发周期长,往往滞后于病毒的变异。现有疫苗对PEDV毒株的交叉保护有限,且多价PEDV疫苗的研发仍探索不足阶段。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猪蓝耳病病毒(PRRSV)防控中,猪蓝耳病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传统防控手段往往难以奏效。产能调控导致的生猪流通模式改变可能影响病毒进化方向。区域限制调运可能使病毒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沿着特定方向进化,形成地域性毒株;而指定通道开通后的集中流通又可能导致不同毒株相遇重组,产生新的变异毒株。

3.3 防控资源失衡与服务供给不足

产能调控过程中,养殖布局优化和主体结构调整可能导致防控资源分配失衡。规模化养殖企业集聚区域可能吸引过多防控资源,造成服务过剩;中小养殖场集中的偏远地区可能面临兽医服务短缺问题。兽医服务体系本身也面临转型挑战。传统以治疗为主的服务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疫病防控需求,需要向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向转变。当前兽医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4 核心防控策略

4.1 分群精准防控与差异化策略

针对不同养殖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实施分群精准防控策略。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重点强化种源净化、环境控制和精细管理。建立高健康种猪群,逐步净化垂直传播疾病;实施全进全出管理;完善环境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监测技术。对于特色养殖场,应重点关注特定品种易感疾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控。建立品种特异性健康管理方案;保持适度规模;发展生态养殖模式;打造特色品牌。对于中型家庭农场,重点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倾斜。建立区域化服务网络;推广简化实用技术;组织互助合作;对接龙头企业获取技术支持。

4.2 监测预警与快速响应体系

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体系。完善监测网络布局,加强县级实验室和现场快速检测能力建设。结合去产能后养殖分布变化,动态调整监测网点。创新监测方式方法,大力发展风险导向的针对性监测和事件驱动的应急性监测。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监测平台。加强流通环节监测,在指定通道检查站设立采样点。强化预警响应机制,建立多部门会商机制,定期研判疫病发生风险和流行趋势。制定分级响应预案,明确不同疫情级别的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特别要加强生猪腹泻等常见病的监测,“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务必及时隔离诊治”。

4.3 免疫策略优化与疫苗创新应用

制定差异化免疫程序,根据养殖规模、饲养模式、地域特点和疫病流行状况,制定群体特异性免疫程序。重点做好猪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疫病的免疫预防。加强免疫效果评估,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确保达到群体免疫效果。对免疫不合格群体及时进行补免,并分析原因调整免疫程序。建立免疫档案,确保可追溯。推动疫苗技术创新,积极研发新型疫苗,提高免疫效果和交叉保护能力。充分利用mRNA疫苗、载体疫苗等新技术平台,开发广谱保护性多价疫苗。同时关注活疫苗的安全性问题,确保疫苗安全性。

4.4 生物安全体系升级与全面管控

强化外部生物安全措施,严格场区布局和屏障建设。严格人员、车辆、物资管控,落实消毒、隔离、检测等措施。特别是运输车辆管理,需严格执行备案、清洗、消毒和检查制度。完善内部生物安全管理,实行分点饲养、全进全出、早期断奶等生产工艺。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料新鲜无霉变、饮用水清洁。科学调整猪群饲养密度,加强猪舍通风换气。创新消毒净化技术,根据病原特点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式。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定期更换和添加消毒池中的消毒液,对猪场周围道路和环境定期消毒。

5 技术创新与防控支持体系

5.1 新型疫苗与诊断技术研发

针对疫苗研发,应重点关注多价广谱疫苗的开发。充分利用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等新技术平台,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交叉保护能力。探索抗原设计新策略,应对病毒快速变异带来的挑战。对于诊断技术,发展方向是快速、准确、便携和高效。研发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满足基层现场检测需求;开发多病原联检技术,提高检测效率;探索新型标志物检测,早期识别感染和免疫状态。

5.2 智能养殖与健康管理

智能监测系统通过视频监控、传感器网络和可穿戴设备等实时采集生猪行为、采食、饮水和生理参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数据,早期发现异常个体。精准饲喂技术根据生猪生长阶段、健康状况和环境条件精准调配日粮,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环境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节舍内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等环境参数,创造适宜生长环境,减少应激反应。通过环境病原监测和精准消毒,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5.3 粪污资源化利用与生态防控

粪污处理工艺选择应充分考虑病原灭活效果,通过高温发酵、化学处理等方式杀灭病原体。种养结合模式将养殖与种植有机结合,形成生态循环系统,通过自然净化减少病原滋生和传播。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是阻断疫源传播的关键环节。建立集中无害化处理体系,确保处理过程安全、环保、有效。对治疗无效病死猪的尸体,应严格按照规定做无公害处理。

6 结论与展望

生猪去产能是我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在这一过程中,疫病防控工作面临新的环境和挑战,只有主动适应变化,创新防控策略,才能保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去产能过程中的疫病防控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将防控工作与产能调控有机结合,通过优化养殖布局、调整生产结构、改善饲养环境等措施,从源头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同时,要根据不同养殖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实施差异化防控策略。技术创新是应对疫病防控挑战的关键力量。需要加大疫苗、诊断、治疗和监测等技术研发力度,特别是新型疫苗平台、快速诊断方法和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应用。要重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新型防控技术开发提供新思路。服务体系建设是疫病防控的重要保障。需要完善兽医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可及性和质量。特别是对中小养殖场,要通过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和资源倾斜,提升其自主防控能力。展望未来,我国生猪产业将逐步形成更加合理的结构布局,这种结构调整将为疫病防控创造有利条件。只要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必定能够在去产能背景下构建起更加高效的疫病防控体系,保障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