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强辨识度,感染牛潜伏期多为2-5周,发病初期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以上,伴随食欲减退、精神萎靡、流泪、流涎等症状,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随着病情发展,皮肤会出现直径5-50mm的坚硬结节,常见于头颈部、胸部、背部、四肢等部位,部分结节会坏死、破溃,愈合后留下凹陷或孔洞,严重影响皮张利用价值。泌乳牛产奶量会暂时性下降,公牛可能出现暂时或永久性不育,重症病例还可能并发肺炎、滑膜炎等,导致跛行甚至死亡。
剖检可见多器官病变,心脏肿大且心肌表面充血出血,肝脏、胆囊肿大,胆囊外壁有出血斑点,脾脏肿大变硬并伴随出血,气管黏膜充血且内有大量黏液,肺脏、肾脏表面及胃黏膜、小肠均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出血且周边呈胶冻样浸润。可通过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初步判断,实验室确诊则依赖多种技术,包括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结合中和试验、PCR及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核酸、ELISA等血清学方法检测抗体,这些技术的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与螨虫病、真菌病、牛嗜皮菌病等相似疾病混淆。
当前该病的防控采取“预防为主、综合处置”的策略,免疫接种是关键预防手段。虽无专用疫苗,但山羊痘疫苗可提供交叉保护,在高危地区对牛群接种,能显著提升抗体水平,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需强化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引种时实施28天隔离检疫,严格对人员、车辆、器具进行消毒,切断病毒传入途径。疫情发生后,需遵循“早、快、严、小”原则,立即扑杀确诊病牛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轻度病牛隔离治疗,健康牛群加强观测与免疫,同时彻底消毒养殖环境,消灭蚊蝇、蜱虫等媒介生物,封锁疫区并禁止活牛及相关产品运输,防止疫情扩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