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隶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与稳定性。该病毒对温度耐受性较高,55℃环境下需2小时、65℃环境下需30分钟才能灭活;在低温环境中存活能力更强,-80℃冷冻保存的皮肤结节内病毒可存活10年,4℃保存的感染组织液中病毒活性可维持6个月。同时,病毒对酸碱有一定耐受范围,在pH值6.6-6.8、37℃条件下5天内滴度无显著下降,但对乙醚、氯仿、次氯酸钠等化学消毒剂敏感,这为制定消毒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

从全球流行来看,该病最初局限于非洲中南部,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向外扩散,1988年埃及、1989年以色列先后报告疫情。进入21世纪,其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呈现出向欧亚地区蔓延的趋势。我国与该病的接触可追溯至1987年,当时在引进牛群中发现类似症状,但未进行实验室确诊;2019年8月,新疆伊犁首次确诊病例,疫情涉及察布查尔县、伊宁市等3个地区,发病比例17.0%-36.2%,病死比例0.8%。调查显示,此次疫情最大可能是通过中哈边境洪纳海沟的带毒吸血虫媒传入,凸显了边境虫媒防控的重要性。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