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肥期应激=“隐形火灾”
1,育肥猪已占全群 60% 以上饲料成本,任何一次 3 天以上的采食量下降,直接拉高 0.1 以上的料肉比。
2,出栏前 30 天发生的强应激,可使 PSE 肉发生率高达 18%~25%,屠企扣款 0.3~0.6 元/kg,500 头肥猪直接损失 4 万元以上。
3,应激是“百病扳机”:PRDC、链球菌、回肠炎、沙门氏菌血痢,80% 以上暴发前都有明显应激史。
一句话:育肥阶段怕的不是病,是“先应激后生病”的连环爆雷。
一、育肥猪应激的主要来源与危害机制
1,常见应激源分类
(1)环境应激:主要包括温度骤变(热应激与冷应激)、湿度不适、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积聚等。育肥猪的适宜环境温度为18~25℃,当环境温度超过27℃时易出现热应激,而温度低于适宜范围则引发冷应激,增加维持能量消耗。
(2)管理应激:包括转群、混群、运输、饲养密度过高、饲喂程序突变等操作。尤其在高温季节进行免疫、转群等操作,会叠加热刺激,加剧应激反应。
(3)营养应激:饲料转换过快、营养不均衡、微量元素缺乏或饲料霉变等,均会影响猪只的生理稳定。维生素E和硒的缺乏会显著降低猪只的抗应激能力。
(4)生理与疾病应激:疫苗免疫、病原感染、寄生虫侵袭等均可诱发应激反应,形成“应激—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的恶性循环。
2,应激的危害机制
当猪只受到应激刺激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引发以下三大核心危害:
(1)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加速,糖原异生增强,导致生长停滞,出现站立不稳或腿部无力等症状。
(2)免疫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呼吸道疾病等多种感染。
(3)生理机能障碍: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异常,严重时出现共济失调甚至死亡。
数据显示,应激导致的死亡事故在多个国家养猪业中占比高达20%–36%,成为不可忽视的养殖隐患。
二、热应激与寒冷应激的专项管理
1,热应激的危害与表现
(1)生产性能下降:采食量降低,日增重减慢,料肉比升高。
(2)肠道健康受损:肠道黏膜缺血缺氧,绒毛高度缩短20%–30%,引发“漏肠综合征”。
(3)免疫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疫苗反应能力下降。
(4)肉质变差:肌肉水分与蛋白质流失,影响肉质嫩度与口感。
2,热应激防控关键措施
(1)降温设施管理:
湿帘-风机系统:目标舍温控制在28℃以下,体表风速维持在1.0–1.5 m/s。
喷淋降温:每30–45分钟颈部喷淋1–2分钟。
屋顶隔热:铺设遮光率70%的遮阳网。
(2)通风与湿度控制:结合风机与自然通风,控制舍内湿度在60%–70%。
(3)饮水管理:保证水温低于20℃,水流速度不低于1.5 L/分钟,可添加碳酸氢钠(2 kg/吨)调节酸碱平衡。
详见:
猪热应激综合影响与营养调控技术方案
规模猪场高温热应激的解决方案
3,寒冷季节应激管理
(1)保温与通风平衡:白天适时通风,夜间关闭门窗,严防“贼风”。
(2)湿度控制:及时清理粪便,铺设吸湿垫料,控制舍内湿度。
(3)营养与健康强化:
提高日粮能量水平,添加1%–2%油脂。
 加强免疫与驱虫,实施全群健康监测。
三、构建“环境—营养—管理”三位一体体系
1,环境精细化管理
(1)温湿度控制:根据体重设置不同的适宜温度区间(如30–60kg:20–24℃),控制昼夜温差在3–8℃以内。
(2)通风与空气质量:采用间歇通风模式,控制氨气浓度低于20 ppm,湿度维持在55%–75%。
(3)密度合理化:按体重分阶段设置合理的饲养密度,例如100kg以上育肥猪占栏面积不低于0.85 m²/头。
2,营养调控与抗应激添加剂
(1)调整饲喂策略:
70%饲料投放在早晚凉爽时段;
采用湿拌料(水料比1:1),少喂多餐,每日4–5次。
(2)优化饲料配方:
提高能量浓度,添加2%–5%油脂;
适当提高蛋白质与粗纤维水平。
(3)抗应激添加剂:
维生素C(200–300 g/吨)与维生素E(150–200 IU/kg):抗氧化,保护细胞膜;电解质/小苏打:维持酸碱平衡;益生菌/丁酸钠:修复肠道屏障;γ-氨基丁酸(GABA):镇静,降低皮质醇。
3,日常管理优化
(1)合理分群:体重差异控制在5kg以内,避免争食打斗。
(2)减少应激操作:避免高温时段进行转群、免疫等操作。
(3)定期巡查:每日重点观察猪群精神、采食、粪便、呼吸等指标,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四、秋冬季节关键管理措施
秋冬季节温差大、湿度变化明显,需采取以下专项措施:
1,硬件准备:完成水帘转卷帘改造,备好热风炉与保温灯,确保快速响应温度变化。
2,通风控制:按“体重×0.35”计算最小通风量,凌晨加强换气。
3,温差缓冲:卷帘开闭需缓慢,降温速度不超过1℃/2小时。
4,密度—温度联动:对“掉队猪”降低密度,增设局部保温。
5,能量与抗氧化双加强:提高日粮能量,补充VE至200 g/吨。
6,水线防冻与霉菌管控:保持水流,加强料塔清理,添加防霉吸附剂。
7,出栏前抗应激套餐:提前72小时降密度、补充VC与GABA,优化装猪流程。
8,免疫错峰与人员保温:避免温差大的时段免疫,保障员工操作舒适性。
9,备用电源与数据复盘:确保不断电,每月分析环境与生产数据,优化管理。
五、特殊应激情况的处理
1,猪群胀气的防控
夏季为胀气高发期,预防措施包括:
(1)控制环境温度在26℃以下;
(2)严控饲料安全,构建益生菌屏障;
(3)执行“三避三增”:避高温、避饱食、避突变;增次数、增纤维、增益生菌。
急救方案:发现胀气后1小时内处理,轻微者灌服甲硝唑,严重者穿刺放气。
2,转群与运输应激管理
(1)转群前6小时停喂,使用赶猪板引导,禁止鞭打;
(2)运输车内铺垫5 cm厚稻草;
(3)转群后24小时内提供多维饮水,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500 g/吨)预防感染。
六、创新解决方案与应急处理
1,信息素干预技术
使用安抚信息素(如安**)可显著降低猪群打斗行为,改善采食,提升经济效益。
2,应激发生后的应急处理
(1)隔离处理:将应激猪只移至安静环境,用凉水浇洒皮肤;
(2)药物治疗:严重者注射氯丙嗪或皮质激素,配合碳酸氢钠缓解酸中毒;
(3)营养支持:提供葡萄糖盐水与多维饮水,促进恢复。
应激管理是育肥阶段的核心竞争力育肥猪应激管理是一项贯穿生产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环境控制、营养调控、健康管理和日常操作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量化指标(如温差、密度、采食量、MDA等)建立可执行的管理标准,将抽象的应激转化为可监控、可干预的实操节点,才能真正实现“从源头到兜底”的全流程防控。
核心原则可总结为:
夏季降温减应激
秋季稳渡防突变
全年关注肠道健
数据指导不靠经验。
只有将应激管理作为养猪生产的核心环节,才能有效提升育肥猪的生长性能与健康水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动物福利的双重目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