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传胸流行增多,常造成中大猪鼻子流血水或白色泡沫样的急性伤亡,对猪场造成较大损失。

一、 认识疾病:传染性胸膜肺炎
· 病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APP)。该细菌分为多个血清型(1-19型),不同血清型的毒力和流行地区不同,这对疫苗选择至关重要。
· 特点: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急性病例)、高淘汰率,严重影响猪场经济效益。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传播。引种、人员物资流动是主要引入方式。
· 诱发因素:该病是一种“机会主义”疾病,常在以下情况下爆发:
· 饲养管理差: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密度过高、转群混群应激。
· 其他疾病共存:如蓝耳病(PRRS)、圆环病毒病(PCVD)、流感等会破坏呼吸道免疫屏障,极易诱发APP。
二、 综合防控策略
防控APP必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1. 生物安全(阻断传入和扩散)
做好引种管理、人员与物资管控、环境消毒。
2. 饲养管理(减少诱发因素)
改善环境:通风(降低有害气体浓度),温湿度(避免温差过大造成应激),密度(保证每头猪有足够的空间),减少应激,全进全出。
3. 疫苗免疫(提高特异性抵抗力)
4. 药物预防与治疗(控制疫情和损失)
药物筛选:通过药敏试验来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常用药物包括:
· 头孢类(如头孢噻呋):效果较好,常用于治疗。
· 氟苯尼考:效果显著,是治疗和预防的常用药。
· 替米考星:对呼吸道病原针对性较强,常用于预防和早期干预。
· 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也常有效。
· 预防性投药:在应激时期(如断奶、转群、气候突变)或周边疫情爆发时,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敏感药物进行预防。
· 治疗:
· 个体治疗:对发病猪立即隔离。对急性、有症状的猪,采用注射给药(如头孢、氟苯尼考注射液),剂量要足,疗程要够(一般3-5天)。
· 群体治疗:在疫情爆发时,立即对同群或全群猪进行饲料或饮水加药,以控制疾病蔓延。
小结
基于严格的生物安全 和 优良的饲养管理(尤其是通风),配合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对苗、用对时间),加上药敏试验的精准用药策略,可实现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较好防控。
【版权声明】来源:孙晓超 养猪业。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