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呼吸道疾病防控方案
在猪场的日常养殖管理中,呼吸道疾病一直是防控的重点与难点。该类疾病常给猪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成为许多养殖户心头之患。尤其在秋冬季节,气温起伏大、猪舍内外温差明显、湿度升高、通风不足、空气质量下降以及饲养密度过大等因素,更加剧了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一旦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往往呈现复杂的混合型症状,包括病毒与细菌、病毒与病毒、细菌与细菌之间的多重感染。除呼吸道症状外,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也可能受累,形成全身性感染。该病传播迅速,不仅横向扩散于同群猪只,还可通过母猪传染仔猪、育肥猪传染保育猪等垂直或交叉途径蔓延,造成猪场整体生产性能下降。
一、秋冬常见猪呼吸道疾病类型
1. 支原体肺炎
病猪体温与食欲通常正常,但逐渐消瘦、皮肤苍白。
剖检可见双肺对称性肉样实变。
多发于80日龄以后的猪群。
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体温升高,传播迅速,部分猪只无症状突然死亡。
急性病例死前口鼻流血,肺脏明显充血。
慢性病例可见胸膜与肺粘连、心包炎,病变集中于胸腔。
常见于80日龄以上育肥猪及母猪。
3. 副猪嗜血杆菌病
急性病例体温上升,伴轻微皮肤败血症;
慢性病例可见肺粘连、心包炎、腹腔粘连,部分猪关节肿大、积液、瘫痪。
疾病后期可能出现神经症状。
主要危害保育阶段猪群。
4. 猪萎缩性鼻炎
多数病猪精神状态尚可,可见鼻腔流血污染环境;
部分猪只生长迟缓、消瘦、频繁打喷嚏;
严重者鼻部外形扭曲,剖检见鼻甲骨萎缩、鼻中隔变形。
5.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蓝耳病)
主要危害产房与保育猪,特征为间质性肺炎和淋巴结肿大、出血;
母猪可能出现流产。
6. 伪狂犬病
病猪咳嗽、打喷嚏,主要表现为肺炎与饲料转化率下降。
7. 猪流感
多发于寒冷季节,潜伏期2–7天,传播极快;
体温可达41.5℃,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妊娠母猪可能流产;
剖检见上呼吸道充血、气管分泌物增多、肺局部水肿或紫红塌陷;
病程约一周,继发感染将加重病情。
8. 猪肺疫
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常继发于支原体肺炎或胸膜肺炎;
急性死亡病例可见坏死性肺炎与局部肺实变。
9. 猪后圆线虫感染
主要危害幼猪,症状包括咳嗽、贫血与生长发育受阻。
二、综合防控方案
1. 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
改善饲养环境,保证优质饲料与充足饮水;
协调通风与保温,控制湿度与饲养密度;
加强栏舍消毒,确保哺乳与保育阶段温度稳定在24–28℃以上,昼夜温差不超过2℃。
2. 强化饲养管理与免疫计划
推行全进全出、早期隔离断奶、多点生产等先进管理模式;
缓解各类应激,增强机体免疫力,如适时添加免疫营养剂或抗应激产品;
根据母源抗体水平制定科学免疫程序。
3. 药物预防与保健
在良好管理基础上,合理使用药物预防;
注意蓝耳病常为呼吸道疾病的“底色病”,宜选用对蓝耳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4. 发病后的应对措施
及时隔离病猪,结合病史、症状、剖检变化与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
实施针对性用药,控制病情蔓延。
三、小结
猪场呼吸道疾病传播快、危害大,必须高度重视其防控工作。有效控制该类疾病不能仅靠单一手段,而应结合优良的饲养管理、性能良好的环境调控设备,以及科学的疫病监测与综合防治策略,多管齐下,方能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保障猪群健康与猪场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