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仔猪三阶段精细化饲喂策略
断奶过渡-适应-生长三阶段
保育阶段是仔猪生长发育中最关键、最难管理的时期,科学的饲喂策略对提高猪场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据统计,断奶后1-7天被称为“生死周”,管理不当易导致腹泻、生长停滞甚至死亡。本文系统阐述保育仔猪三阶段精细化饲喂方案,为规模猪场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帮助猪场实现保育期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65日龄体重达到26公斤以上的目标。
一、保育仔猪生理特点与断奶应激挑战
1,生理特点
保育仔猪一般指断奶当天-70日龄、体重在7-30千克的仔猪,此阶段仔猪具有以下生理特点:
(1)消化功能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能力有限
(2)免疫力低下:母源抗体减少,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健全
(3)生长速度快:相对生长速度高,营养需求量大
(4)应激反应强:对环境、饲料变化敏感
2, 断奶应激挑战
仔猪断奶期面临三重应激源:营养应激(从母乳到固体饲料)、环境应激(离开母猪)和免疫应激(母源抗体下降)。这三重压力导致仔猪在断奶后常出现生长停滞、腹泻等“早期断奶应激综合征”。
研究表明,断奶个体重与保育期生长性能显著相关,断奶重越大,生产性能越高,腹泻率和死亡率越低。因此,实施精细化饲喂策略,不仅能降低死亡率,还能提高后续生长性能。
二、三阶段精细化饲喂策略
根据仔猪生理特点和适应能力,可将保育期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目标和操作要点。
(一)
阶段一:断奶过渡期(断奶-10kg)——限饲诱食期
1,阶段目标:让仔猪认识料槽和饲料,维持肠道健康,避免因过度饥饿后暴食引起的消化紊乱。
2,精细化饲喂方案:
(1)高诱食性开口料:
消化能≥14.57MJ/kg,粗蛋白18-20%
使用含乳香剂、高效化利用率蛋白原料(优质鱼粉、酶解植物蛋白等)的开口料
添加乳清粉(5-10%)提供易消化能量
使用酸化剂(1.5%柠檬酸+0.5%甲酸钙)维持胃肠道酸性环境
(2)湿拌料饲喂:
采用稀粥料,料水比1:3-4,模拟母乳的液态
每日饲喂5-6次,每次投放量以30分钟内吃完为准(约50g/头/次)
断奶后1周内实行限量饲喂,保证饲料新鲜,少量多次添加
(3)补充电解质:
饮水中添加葡萄糖(5%)+电解多维,缓解脱水应激
确保饮水器出水量适宜(每分钟250-350毫升),水温最好在20-25℃
(4)采食量目标:此阶段每头仔猪的日采食量应控制在100-150克左右,重点不是让它吃饱,而是让它开食。
3,关键控制点:
(1)避免断奶立即自由采食,防止过食导致腹泻
(2)关注弱仔,及时进行人工诱食
(3)保持饲料新鲜度,每次喂食前清理残余
(4)逐步过渡饲料类型,避免突然换料
4,环境与健康管理:
(1)第一周舍温保持28-30℃,每周下降2-3℃
(2)湿度控制在65-75%,饲养密度0.3-0.4㎡/头
(3)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和多维,缓解应激反应
(4)添加益生菌(0.1%复合益生菌)改善肠道健康
阶段二:适应期(10-15kg)——逐步加料期
1,阶段目标:随着仔猪胃肠功能适应,逐步增加投喂量,刺激食欲快速增长。
2,精细化饲喂方案:
(1)饲料过渡策略:
从稀粥料过渡到半干料,料水比调整为1:1-2
采用渐进式过渡法:2:1→1:1→1:2→全价料,7-10天完成
消化能13.5-14.0MJ/kg,粗蛋白17-18%
添加植酸酶(500U/kg)提高磷利用率
(2)饲喂方式调整:
从每天5-6餐减少到4餐,每次投料量增加
确保料槽在大部分时间有料,但又不至于积压太久(不超过4小时)
在料槽旁放置少量干饲料,引导仔猪吃干料
(3)添加功能性添加剂:
有机酸(如甲酸、柠檬酸)降低胃pH值,抑制病原菌
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 ≥ 1×10⁹CFU/kg)快速定植肠道
添加维生素E(50IU/kg)+维生素C(200mg/kg)组合
(4)采食量目标:第3-5天日采食量稳步提升至200-300克/头,第5天应达到150-200g/头/日。
3,关键控制点:
(1)观察采食速度,投料后1-2小时内若吃净且仔猪有寻食行为,可适当增加投喂量
(2)重点关注弱仔,将不主动采食的弱小猪只挑出,进行人工诱食或灌服营养液
(3)监控肠道健康,观察粪便状态,及时发现腹泻征兆
4,环境与健康管理:
(1)舍温保持24-26℃,每周下降1-2℃
(2)通风量8-12次/小时,风速0.2-0.5m/s
(3)按体重、强弱分群饲养,保证充足的饮水和采食空间
(4)定期进行健康观察,记录采食和生长情况
(5)体重15kg左右进行首次驱虫
阶段三:生长期(15-25kg)——自由采食期
1,阶段目标:当大部分仔猪都能正常采食,且粪便成型时,转为自由采食,促进快速生长。
2,精细化饲喂方案:
(1)渐进式换料:
开口料与保育料按7:3 → 5:5 → 3:7比例混合,3天内完成过渡
消化能13.2-13.8MJ/kg,粗蛋白16-17%
赖氨酸0.85-0.90%,保持理想氨基酸模式
钙磷比1.2:1,保证骨骼发育需求
(2)自由采食准备:
设置足够料位(≥5cm/头),确保24小时有料
调节料槽到合适高度,让仔猪既能轻松吃到,又不会用鼻子拱出太多造成浪费
实行自由采食,确保料槽不断料
(3)定时清槽:
即使自由采食,也必须坚持每天至少一次彻底清理料槽底部结块、发霉的旧料
保证饲料新鲜
(4)采食量目标:第7天采食量达250-300g/头/日,后续日均采食量可轻松突破2斤。
3,关键控制点:
(1)坚持“空槽”管理,每天至少有一次让料槽完全吃空,刺激仔猪食欲
(2)密切观察猪群精神状态、粪便情况,一旦出现腹泻迹象,立即退回到“少量多餐”模式
(3)提供清洁饮水,水温18-22℃,夏季可在饮水中添加碳酸氢钠(2kg/吨)缓解热应激
(4)每10头猪至少1个饮水器,水流速1-1.5L/分钟
4,环境与健康管理:
(1)舍温保持22-24℃,避免温度波动
(2)加强通风管理,降低有害气体浓度
(3)饲养密度0.4-0.5㎡/头,保证活动空间
(4)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建立免疫保护
(5)体重25kg左右进行第二次驱虫
三、支持性管理措施
成功的饲喂策略离不开全方位的管理支持:
1,环境控制
(1)温度管理:断奶后第1周猪舍温度保持在28-30℃,之后每周降低2℃,直至稳定在24-26℃。使用保温灯、地暖等设备维持适宜温度。
(2)湿度控制:维持在60%-70%,过高易滋生细菌,过低诱发呼吸道病。湿度过高时开启风机通风,每小时换气10次。
(3)通风管理:杜绝贼风,风速<0.2m/s,使用烟雾测试排查死角。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进行温和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饮水管理
水比料更重要!确保饮水器流量在500ml/min(乳头式),与猪肩部同高,确保低头即可饮用。定期检测水质,细菌总数<100 CFU/ml,大肠杆菌不得检出。
3,密度与分群
理想密度为0.3-0.4㎡/头(15kg以下)。按体重分栏(差异<2kg),弱仔单独设置护理区,配备保温箱和补液设备。采用“三次分群法”:断奶时第一次分群,断奶后一周第二次分群,断奶后第三周第三次分群。
4,健康管理
(1)断奶应激防控:断奶前3天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500g/吨),断奶后肌注维生素B12(1mg/kg)。
(2)疫苗免疫:按照科学免疫程序,如:35日龄免疫猪瘟疫苗(2头份/头),42日龄免疫蓝耳病疫苗(1头份/头)等。
(3)驱虫管理:在80日龄和120日龄各驱虫1次,口服阿苯达唑(5mg/kg)。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一:仔猪断奶后普遍腹泻,采食量上不去
解决方案:
(1)立即停止自由采食模式,回归“少量多餐”
(2)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和益生菌,防止脱水,缓解应激
(3)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敏感性高的抗生素进行饮水给药,同时使用蒙脱石等吸附剂保护肠黏膜
总有个别仔猪不吃料,越来越瘦成“僵猪”
解决方案:
(1)果断分群,将全窝最弱的5-10%的仔猪单独组群
(2)高强度诱食:用温水将教槽料调成糊状,用手指或木板抹到仔猪嘴里
(3)对于极度虚弱的仔猪,可灌服营养补充剂,快速补充能量
转入自由采食后,出现咬耳、咬尾等异食癖
解决方案:
(1)在栏舍内悬挂铁链、橡胶玩具等,转移仔猪注意力
(2)检查并调整饲养密度,确保每头仔猪有足够空间
(3)检查饲料营养是否全面,必要时在饮水中额外添加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
五、经济效益分析
实施精细化饲喂策略能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数据显示,采用科学饲喂模式如“640大保育模式”(6公斤教槽料+40公斤乳猪料),可使全程料比低至1.42,每头猪节省30元成本。此外,采食量提升30%,日增重可达300克以上,80日龄猪群轻松突破77.2斤,早出栏7天,每头猪多赚20元。
1,预期生产性能指标:
(1)保育期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
(2)70日龄体重达到25-30kg
(3)料肉比1.8:1以下
(4)群体整齐度85%以上
六、技术要点总结
1,早期营养干预:断奶前7天添加谷氨酰胺+核苷酸,增强肠道功能
2,渐进式过渡:饲料转换采用7-10天渐进过渡法
3,环境精准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协调管理
4,健康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
5,数据化管理:基于生产数据的精细化调控
保育仔猪的三阶段精细化饲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精准执行和持续优化。通过“限饲诱食期→逐步加料期→自由采食期”三阶段的渐进式过渡,配合环境控制和健康管理,可有效降低断奶应激,提高仔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为后续育肥阶段打下坚实基础,最终提升猪场整体经济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