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的生猪养殖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养殖水平都有了巨大的提升。散户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是生猪养殖的规模化不断的提高。
规模化猪场在生产运行过程中运用的连续式生产模式面临着猪场生物安全风险高、疫情防控难度大、母猪利用率低、以及生产周期不均衡等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传统连续式繁殖生产模式,仔猪断奶日龄不统一,不能集中断奶,更不能使母猪集中配种、分娩,使得养殖场输出的仔猪大小不一,数量不稳定。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还给后续猪只养殖及销售带来不便。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养殖业的人工成本也在快速地增长。加之,当下全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压力,我国生猪养殖业急需转型升级。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对于当前转型升级和非洲猪瘟防控都具有重要意义。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有利于提高猪场生物安全等级;有利于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有利于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有利于提高猪场的劳动生产力;有利于均衡、有序、满负荷的生产管理;有利于改善猪场的总体经济效益。因此,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被广大生猪养殖业同行快速接受并实施。
一、什么是批次化生产管理
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如: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同期分娩等相关技术),根据养殖场猪群的规模以及养殖场设备情况等,将猪群合理划分批次(即分群),并按批次进行有计划生产的一种提高母猪群生产性能的高效管理体系。
批次化生产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是同期发情,同期发情通常主要通过使用烯丙孕素产品来实现。同期发情技术的成熟,使得集中配种、集中分娩、集中断奶以及集中销售成为可能。除此之外,人工授精、诱导分娩等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手段,也使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得以实现。在技术手段成熟的前提下,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的实施主要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如何将猪场母猪群进行合理分批次,即将猪场的母猪分群;
第二,母猪分批次后,如何利用生物技术使母猪进行有计划生产(同期发情、集中配种、同期分娩、集中断奶等)。
我们首先探讨猪场的母猪群如何进行分批次。对猪场母猪群进行分批次,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是繁殖周期,也就是一头正常的母猪相邻两次正常分娩的间隔时间。通常繁殖周期包括:哺乳期21-28天,断奶到配种之间的间隔时间5-7天,妊娠期114天,合计140-149天。即是“繁殖周期=哺乳期+断奶到配种间隔+妊娠期”。组成繁殖周期的3个时间段,妊娠期是固定的平均约114天;断奶到配种的间隔5-7天,浮动范围不是很大;哺乳期21-28天,是唯一可以较大范围浮动的。也就是说,繁殖周期的长短最终由哺乳期的长短决定。哺乳期短,繁殖周期也就短, 比如21天哺乳期,繁殖周期就是140天(即114+5+21);哺乳期长,繁殖周期也相应的长,比如哺乳期28天,繁殖周期就是147天(即114+5+28)。繁殖周期的范围对于后续设计批次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第二,是批次间隔,也就是相邻的两个批次之间的间隔时间,即相邻的两批次母猪的配种与配种之间的间隔时间,或者是相邻两个批次母猪分娩与分娩之间的间隔时间。
繁殖周期、批次间隔、批次总数,是一个公式关系,即:
繁殖周期=批次间隔х批次总数;
批次间隔=繁殖周期/批次总数;
批次总数=繁殖周期/批次间隔。我们在设计批次模式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上3个参数的数学公式关系来推算设计是否合理。
比如,某一个猪场母猪群设计成4个批次(即将猪群分为四个群),如果将批次间隔定位14天,根据公式“繁殖周期=批次间隔х批次总数”计算“繁殖周期=14х4=56天”显然,这个“繁殖周期”的“56天”不在140-149天的范围之内。如果要想“繁殖周期”能够在140-149天的范围内,有三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将批次间隔时间扩大,比如扩到35天,“繁殖周期=35х4=140天”,符合“140-149天”的范围;或者继续扩大批次间隔时间到36天,“繁殖周期=36х4=144天”,也符合“140-149天”的范围。
另一种方案是增加批次总数(即将母猪分为更多的批次),比如批次总数分为10个,“繁殖周期=14х10=140天”。最后是一个折衷的方案,对“批次总数”和“批次间隔”都进行调整,使得“繁殖周期=批次间隔х批次总数=140-149天”,比如批次总数设置为7,批次间隔调整为21天,即“繁殖周期=21х7=147天”。
在设计批次生产模式时,只有设计的“批次间隔”与“批次总数”的乘积在繁殖周期140-149天范围内,才能够使猪群按批次循环生产。
常见的几种批次模式,也是符合这种公式关系的,比如以下模式:一周批(或单周批、周批),哺乳21天,繁殖周期140天,所以140天/7天=20批,即一周批有20个批次的猪循环生产;或者,一周批,哺乳28天,繁殖周期147天,所以147天/7天=21批,即一周批有21个批次的猪循环生产。根据上述数学公式关系,我们将几种常见的整周间隔的模式汇总如表1:
| 表1.批次化模式参数汇总(一) | ||||
| 批次模式 | 批次间隔(天) | 哺乳期(天) | 繁殖周期(天) | 批次总数 |
| 一周批 | 7 | 28 | 147 | 21 |
| 一周批 | 7 | 21 | 140 | 20 |
| 二周批 | 14 | 21 | 140 | 10 |
| 三周批 | 21 | 28 | 147 | 7 |
| 四周批 | 28 | 21 | 140 | 5 |
| 五周批 | 35 | 21 | 140 | 4 |
| 36天批 | 36 | 25 | 144 | 4 |
注:常用的批次化模式的批次间隔时间都是以整周计算的。首先,以整周为间隔计算方便;其次,国外尤其欧美国家周末一般不安排工作,因此,能够将所有的主要生产活动尽可能的避开周末,以整周为批次间隔更方便工作安排。
【版权声明】来源:养猪职业经理人。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