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保育猪相对好养,但进入秋季后不少规模猪场反映保育非常难养,不是腹泻,就是喘气咳嗽,普遍亚健康,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正品率低,发病率高,如蓝耳、副猪、支原体、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病、痢疾、水肿病等多发。特别是非瘟禁抗背景下再加上圆环、蓝耳普遍存在,更容易导致小猪病情加重。因此加强仔猪的细节管理非常重要。


除做好最基础的饲养管理如满足保育阶段各种营养需求,按大小强弱分群,确保栏舍温暖(切忌保育地面不能太凉)干净干燥通风之外,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加强栏舍环境控制,降低栏舍密度。任何传染病感染几率都与种群的密度立方成正比,种群密度越大,接触几率就越大,应激大,感染几率大。密度过大,猪过于拥挤,噪音大,猪难以安睡,相互间的争斗增加,如打架咬尾,再加上密度大,栏舍粪尿多湿度大,氨气重,灰尘多,微生物有害气体增多,空气质量差,栏舍脏,环境应激大,会严重影响猪群健康水平,影响增重,密度大也有利于高度接触性疾病的传播。同时要做好保温及通风等工作。

搞好肠道锻炼。仔猪出生后就要重视肠道锻炼工作,增强肠道的耐受能力。建议产后5天开始教槽,可以采用灵活的策略诱导仔猪开口吃料以锻炼肠道功能为目的并非补料。比如在奶头上洒教槽料,料槽内放入消毒干净的鹅卵石或西红柿切块或手动口糊等等,充分锻炼并增强仔猪胃肠功能,以适应断奶后的固体植物蛋白原性饲料。

断奶后或进苗后要注意饲喂次数。仔猪在产房时1小时左右吃一次奶,习惯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可大部分猪场仔猪断奶后,采用一天4餐的饲喂方式,仔猪刚断奶肠绒毛变短,胃酸分泌不足,胃蛋白酶少,饲料消化能力下降,极易出现消化吸收不良、腹泻、抵抗力下降而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支原体、圆环病毒等。建议断奶换料此阶段采用少量多餐饲喂方式,每次只喂八成饱,如此,仔猪相对以前吃的饲料更多,也不会拉稀,仔猪的生长速度更快,等保育肠道功能健全、适应能力增强后,慢慢减少饲喂餐数,调整为一天饲喂三餐。

定期抗生素干预。反对频繁用药,但在关键阶段猪群猪免疫力最差的时期科学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有效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这在环境条件差的猪场更为重要。保育阶段的药物预防可用在三个阶段,通过几个重要节点来提前预防相关疾病。仔猪断奶或进苗1-2天:仔猪肌注速倍治1.5-2ml/头,饲料中添加蓝泰1kg/t+阿倍舒1kg/t+替米考星1kg/t+VC1kg/t,连用7天,有效预防各种腹泻、链球菌、副猪、蓝耳等疾病;进苗1个月左右: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2kg/t+伴畜安1kg/t或阿倍舒1kg/t+磺胺氯达嗪钠1kg/t,连喂7天。60日龄左右驱虫:福拜1kg/t拌料饲喂7天。进苗2个月左右: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kg/t+伴畜安1kg/t,连用7天; 进苗3个月左右: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kg/t+替米考星1kg/t,连用7天;


防应激。要关注仔猪应激,因为进苗仔猪会出现多种应激因素,如断奶、运输、赶猪、转群、抓猪、换料、换环境、温差、打斗、打疫苗等,这些应激的出现会让仔猪的免疫状态瞬间降到最低,同时影响仔猪的采食量和代谢,降低料肉比。建议加强环境控制,进苗当天饮水添加奥来舒1kg/t连喂5-7天。打疫苗前后3天、疾病恢复期:拌料或饮水1-1.5kg/T。


保健。断奶或进苗后在饲料中增添“肽聚糖”(糖肽融合,基因工程技术,代谢调控)。连续饲喂30-45天,按1kg/t添加。有效预防病毒、细菌等各类病原菌感染。同时调节代谢降低料肉比,从而实现真正保健的目的。肽聚糖主要功效:调节免疫,强力对抗各种应激及弥补小猪自身不足。提高采食量、日增重、均匀度,减少掉队猪出现。饲喂肽聚糖后仔猪不咳不喘不拉稀,皮红毛亮,背脊沟、后臀肌肉明显、腿部健壮,增重快,猪强壮结实而不肥胖。消化率高,粪便营养物质减少,猪粪臭味大幅度降低。猪群健康抗病力增加,显著提高正品率(提高均匀度,成活率不佳猪场,成活率至少提升3%)。料肉比能降低0.1-0.2。提前21天出栏,实现多盈。


【版权声明】来源:马上赢 PTT湖南分院。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