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出生定乾坤,断奶决胜负”。保育舍,作为仔猪脱离母源抗体保护、面临巨大应激和挑战的第一个独立生活阶段,其管理水平是整个养猪生产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入舍后的第一个月,我们称之为“黄金首月”,这期间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今天,我们将深入总结保育舍第一个月的操作重点和流程。

01
核心目标
在深入细节之前,我们必须明确本阶段的核心目标:最大程度降低断奶应激,实现平稳过渡,确保仔猪健康、快速生长。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营养应激:从液态奶到固体饲料的转变。
环境应激:从产房的恒温环境转移到保育舍的变温环境。
免疫应激:母源抗体消退,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易感疾病。
我们将第一个月划分为三个关键时期:第1周(应激期)、第2-3周(适应期)、第4周(稳定期)。
02
第一阶段:入舍第1周
核心是“保”
这一周是死亡率最高的时期,管理上必须做到无微不至。
1. 环境控制:创造“第二个产房”
温度:断奶仔猪对温度极其敏感。建议采用“阶梯降温法”。
入舍第1-2天:温度应维持在28-30℃,比断奶时产房温度高2℃左右,以补偿离开母猪的体感温度损失。
第3-7天:逐渐降至26-28℃。
关键工具:必须安装保温灯(250瓦)和保育箱,为仔猪创造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小气候区。
湿度:控制在60%-65%为宜。湿度过高易引发腹泻和皮肤病,过低则导致粉尘增多,诱发呼吸道疾病。
通风:原则是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进行最小通风。第一周以保温为主,避免贼风直吹猪群。
保育舍第一周环境参数推荐表

2. 饮水与开食:“水比料更重要”
饮水:仔猪断奶后极易脱水。必须保证水源清洁、充足、易得。
数据:每10头仔猪至少一个饮水器,水流量建议为 0.5-1升/分钟。在水里添加电解质、维生素(如复合VB、VC)和酸化剂,连续3-5天,能有效缓解应激,促进采食。
调教:人工教仔猪使用饮水器,确保每头猪都知道水源位置。
开食:目标是刺激消化道发育,而非追求采食量。
方法:使用高质量的保育前期料(颗粒料),具有高消化率、高适口性。采用 “少量多餐” 的原则,每天投喂4-6次,每次在料槽中撒一小把,保持饲料新鲜。
数据:第一周末,理想日均采食量应达到50-80克/头。
保育舍第一周饲喂管理流程图

3. 健康管理与分群
“长效保健”:很多规模化猪场会在断奶时进行常规的抗生素保健,如注射长效头孢类药物,以预防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细菌病。
分群:根据体重、性别和活力进行分群,弱仔单独护理。饲养密度建议为 0.3-0.4平方米/头。
03
第二阶段:入舍第2-3周
核心是“调”
此阶段仔猪已初步适应,采食量开始上升,生长潜力开始释放,但也是疾病易发期。
1. 饲料过渡
从保育前期料逐步过渡到保育后期料。采用 “三分之一”过渡法,用3-4天时间完成换料,避免突然换料引起的消化紊乱。
第1天:前期料2/3 + 后期料1/3
第2天:前期料1/2 + 后期料1/2
第3天:前期料1/3 + 后期料2/3
第4天:全部转为后期料
2. 环境调整与通风
温度:可逐步降至24-26℃。观察猪群睡姿是判断温度是否适宜的“金标准”:分散侧卧,呼吸均匀即为最佳。
通风:随着猪只长大和采食增加,舍内氨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应逐步加大通风量,但避免温度剧烈波动。
3. 疾病监控与免疫
重点监控:此阶段是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不稳定期、副猪嗜血杆菌病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高发期。每天巡视,观察有无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消瘦(炸毛)的猪只。
免疫程序:根据本场病原压力制定。通常在第3-4周进行圆环病毒、猪瘟等疫苗的免疫。确保免疫时猪群健康。
04
第三阶段:入舍第4周
核心是“稳”
此阶段目标是巩固前期的成果,为转入育肥舍打下坚实基础。
自由采食:此时仔猪消化系统已发育相对完善,可以转为自由采食,确保料槽不断料但不过满(保持1/2-2/3料槽量)。
均匀度调整:再次全群调栏,将大小不均的猪只重新分群,对弱小猪只进行“开小灶”加强营养。
数据分析:核算本月的关键生产指标。
保育舍第一个月关键绩效指标(KPI)参考

05
保育舍KPI未达标
如何排查?
问题一:保育期成活率(<95%)
成活率低,尤其是第一周死亡率高,是所有问题中最严重的。
核心排查方向:环境应激与急性疾病
排查第一周“黄金48小时”的管理:
温度是否达标? 这是头号杀手。回顾入舍第一天的温度记录,是否达到了28-30℃?夜间是否有人检查?猪群行为是金标准:如果仔猪扎堆、颤抖,说明温度过低;如果远离保温区、呼吸急促,说明温度过高。
饮水是否到位? 水线是否在进猪前就检查并放水?水压是否合适(0.5-1L/分钟)?是否教槽饮水?水中是否添加了抗应激药物?可以随机抽查几个饮水器,用瓶子接水1分钟看水量。
开食工作是否细致? 是否做到了“少量多餐”?料槽是否干净无霉变?
分析死亡记录与临床症状:
死亡时间分布: 大部分死亡发生在第几天?
入舍1-3天内死亡: 强烈指向断奶应激、脱水、低血糖。根源是环境控制和饮水开食不到位。
入舍1-2周内死亡: 重点关注细菌性疾病,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这通常与抵抗力下降有关。
临床症状与剖检:
腹泻(拉稀): 检查饲料过渡是否太快?水源是否污染?舍内湿度过大?保温不到位?可疑病原: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病毒。
呼吸道症状(咳嗽、喘气): 检查舍内氨气浓度、通风与保温的平衡。可疑病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
神经症状(划水、转圈): 可疑病原:链球菌、伪狂犬病。
关节肿胀、消瘦(炸毛): 可疑病原: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圆环病毒病。
成活率低下排查流程图

问题二:保育期日增重(<380g)
日增重偏低,意味着猪群生长潜力未能释放,往往与采食量不足和亚临床疾病有关。
核心排查方向:营养与慢性消耗性疾病
排查采食量:
饲料本身: 饲料品质(是否新鲜、有无霉变)、适口性如何?从教槽料到保育料的过渡是否平稳?
饲喂管理: 是否在第二周后实现了自由采食?料槽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下料不畅或浪费)?投料次数是否足够?
竞争性采食: 饲养密度是否过大?弱小猪只能否抢到食物?
排查“亚健康”猪群:
观察猪群: 是否有部分猪只虽然不死,但表现“灰头土脸”、被毛粗乱、腹部松弛?这些“僵猪”会拉低整体日增重。
重点疫病: 圆环病毒病(PCV2) 是导致保育猪生长迟缓、消耗综合征的头号元凶。蓝耳病(PRRS) 的不稳定也会导致群体性生长抑制。需要结合血清学检测和剖检(如淋巴结是否肿大)进行判断。
寄生虫: 疥螨等体外寄生虫也会消耗营养,影响生长。
问题三:料肉比(FCR > 1.7)
料肉比高,意味着饲料转化效率低,投入的饲料没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体重,直接侵蚀利润。
核心排查方向:饲料浪费与消化吸收
排查饲料浪费:
显性浪费: 料槽设计是否导致饲料被刨出?料槽调整是否过满(建议保持1/2-2/3)?
隐性浪费: 饲料颗粒度是否合适?粉料率是否过高?粉尘大的饲料适口性差且易引起呼吸道问题。
排查消化吸收率:
肠道健康: 是否存在普遍性的轻微腹泻或粪便不成形?这直接导致营养流失。
疾病影响: 任何导致采食量下降和维持需要增加的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病、寄生虫病)都会提高料肉比。猪只需要消耗能量去对抗疾病,而非用于生长。
问题四:期末均匀度(<75%)
均匀度差,意味着群体内个体差异大,会增加后续分群、转群、出栏的管理难度,影响批次效益。
核心排查方向:初始均匀度与过程管理公平性
排查进猪时的基础:
初始均匀度如何? 从产房断奶的仔猪本身大小是否均匀?如果初始差异大,后期很难弥补。
排查舍内管理是否“均匀”:
竞争性资源分配: 密度过大、饮水器/料槽位不足,会导致弱小猪只永远抢不到足够的资源,形成“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环境均匀性: 猪舍内不同区域的温度、通风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贼风直吹的“问题栏位”?这些区域的猪只容易生病、生长受阻。
“弱猪护理”是否到位: 是否及时将弱小、病猪挑出,放入“病号栏”进行特殊护理(提供更适宜的温度、更易消化的湿拌料等)?
【版权声明】来源:惠养猪。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