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
前言
猪丹毒病又称“打火印”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属于农业部公布的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主要发生于猪,最易侵害母猪和架子猪,主要是通过带菌猪和病猪传染,多经猪的消化道、损伤皮肤和吸血昆虫进行感染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炎热多雨季节及气候温和的季节(5~9月)多发近年也见有冬春暴发流行。
症状
猪丹毒的症状可分为特急型、急性败血型、亚急性型、慢性性4种情况,分别表现为:特急型:体温达42℃以上,发病12小时后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颈下、胸腹及背侧出现丹毒性红斑,体温升高时,心音增强,心率140-160次/分,濒死期达240次/分以上,病初呼吸浅表,增速不明显,后期可达80次/分,通常持续1-2小时,躺卧不起,抽搐呈游泳状,鼻孔流出白色泡沫状液体,不久倒毙。急性败血型:常见,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以突然爆发,死亡高。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退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天死亡。亚急性型(疹块型):病较轻,1—2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大小约1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治疗
血清疗法:在发病初期可皮下或耳静脉猪丹毒血清,效果良好,剂量为仔猪5-10-mL,3-10月龄猪30-50mL,成年猪50-70mL,皮下静脉注射,经24h后再注射 1次。如果青霉素与抗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佳。应用青霉素和抗血清疗法的同时,病情较重的猪可用5%葡萄糖加 VC 或右旋糖酐以及增加氢化可地松和地塞米松等静脉注射。 青霉素疗法:该病的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其次是土霉素、四环素和泰乐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基本无效。磺胺类药亦无效,小猪用40-60万国际单位,中猪用80-100万国际单位,大猪用120-150万国际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次。
预防
1、做好猪丹毒病的免疫工作,按照制定的免疫方案定期免疫。仔猪在45-60日龄第一次注苗,常发区3月龄进行第二次注苗。种猪每间隔6个月注苗一次,通常于春、秋两季定期免疫注射。2、要注意猪场的卫生环境,严格定期消毒;对猪圈经常定期用10%石从乳喷洒消毒,每年至少2~3次。及时把患病猪只进行隔离,死猪深埋、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的传播,逐步净化猪丹毒病。3、提高猪病的抵抗力:对猪只要合理的饲养管理,多喂青料,适当运动,每天起垫圈棚,每天检查猪的健康状况,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