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
一、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简介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主要影响猪的呼吸系统,造成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肺炎。
病原学特征
病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分为15个血清型,不同地区流行的血清型有差异
抵抗力: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在干燥环境中很快死亡,常用消毒剂可有效杀灭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
流行病学特点
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但以2-5月龄的生长育肥猪最易感
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潮湿、通风不良时更容易爆发
传播速度:在易感猪群中传播迅速,短时间内可波及全群
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类型:
1.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状分泌物。猪只很快倒地死亡,死亡率高达80%-100%。
2. 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0.5-4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咳嗽、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耳部、腹部皮肤发紫,病程一般为3-5天,部分猪只死亡,部分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3. 亚急性型:症状较急性型缓和,体温略有升高,间歇性咳嗽,生长发育缓慢。
4. 慢性型:猪只表现为持续咳嗽,食欲不振,消瘦,被毛粗乱。容易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增加治疗难度。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集中在呼吸系统:
肺脏出现纤维素性肺炎,肺组织充血、出血、水肿,质地变硬
胸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带血的渗出液,肺与胸膜粘连
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状、带血的分泌物
严重时,肺脏出现坏死灶,表面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
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治疗方法
治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和免疫预防等。
药物治疗
应根据当地流行的血清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
1. 抗生素类药物
氟苯尼考: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通过饮水或拌料给药。
替米考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呼吸道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但使用时要注意剂量,避免中毒。
阿莫西林:对敏感菌株有效,可用于早期治疗。
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噻呋,抗菌谱广,疗效好,但成本较高。
2. 磺胺类药物
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等,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增强疗效。
3. 其他药物
解热镇痛药:如安乃近、对乙酰氨基酚等,可缓解猪只的发热症状。
止咳平喘药:如氨茶碱、麻黄碱等,可减轻猪只的咳嗽和呼吸困难。
用药注意事项:
早期用药效果较好,发病后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要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用药,避免产生耐药性。
不同年龄、体重的猪只应调整用药剂量。
注意药物的休药期,避免药物残留。
加强饲养管理
1. 改善饲养环境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加强通风换气,降低猪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控制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温差过大和潮湿环境。
2. 合理饲养密度
避免猪只过度拥挤,减少应激反应,提高猪只的抵抗力。
3. 加强营养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猪只获得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力。
4. 隔离和淘汰病猪
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对重症病猪和无治疗价值的猪只应及时淘汰,防止疫情扩散。
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控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
1. 灭活疫苗
安全性高,使用广泛。可根据当地流行的血清型选择相应的多价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一般在仔猪3-4周龄时进行首免,间隔2-3周进行二免。母猪在产前进行免疫,可通过母源抗体保护仔猪。
2. 弱毒疫苗
免疫效果较好,能诱导猪只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使用时要注意疫苗的安全性,避免疫苗毒力返强。
免疫注意事项:
免疫接种应在猪只健康状况良好时进行。
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包括接种途径、剂量和时间。
免疫后要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应激因素的影响。
综合防控措施
1.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物品的进出,对进入猪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
不从疫区引进猪只,引进的猪只必须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2. 定期监测
定期对猪群进行血清学检测,了解猪群的免疫状态和感染情况,及时发现疫情隐患。
3. 制定应急预案
制定疫情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总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治疗需要采取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和免疫预防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同时,要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定期监测猪群状况,制定应急预案,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