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胸膜肺炎预防策略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中,传染性胸膜肺炎如同潜伏的“隐形杀手”,以其高致病性、高死亡率和强传播性,成为威胁生猪、牛等家畜健康的重大疫病之一。这种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在养殖场爆发,不仅会造成大量畜禽死亡,还会导致养殖成本激增、产品质量下降,给养殖户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风险。
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杀伤力”首先体现在其迅猛的发病态势与典型症状上。家畜感染后,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最急性病例往往毫无征兆,家畜突然发病,体温迅速攀升至41℃以上,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张口伸舌等症状,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状分泌物,几小时内便倒地死亡,死亡率几乎达到100%。急性病例则表现为持续高热、咳嗽频繁,肺部出现严重病变,按压胸壁时家畜会因疼痛发出呻吟,若未及时治疗,2-3天内也会因呼吸衰竭死亡。慢性病例多由急性病例转化而来,家畜咳嗽、气喘症状反复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饲料转化率大幅降低,成为养殖场内持续传播病毒的“传染源”,给疫病防控埋下巨大隐患。
深入剖析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传播路径,能帮助养殖户精准筑牢“防火墙”。该疫病的传播途径极为广泛,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扩散。健康家畜与患病家畜或带菌家畜同栏饲养、接触其唾液、鼻液等分泌物时,极易被感染;养殖场内的空气、饲料、饮水,以及饲养人员的衣物、工具、运输车辆等,都可能成为病原体的“载体”,导致疫病在不同栏舍、甚至不同养殖场之间快速传播。此外,养殖环境恶劣也是诱发疫病的重要因素——夏季高温高湿、冬季通风不良,导致圈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家畜呼吸道黏膜受损,抵抗力下降,病原体便会趁虚而入,引发疫病爆发。
面对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威胁,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是养殖场的“生命线”。预防环节需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要严把“引种关”,从无疫病的正规养殖场引进家畜,进场前必须进行至少21天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其次,强化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定期对圈舍、器具进行彻底消毒,饲养人员进出需严格执行更衣、消毒程序,严禁外来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同时,合理调整养殖密度,确保圈舍通风良好,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暖工作,减少环境应激对家畜健康的影响。此外,为家畜接种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是预防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养殖户需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确保疫苗接种全覆盖、无遗漏。
在治疗方面,需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一旦发现家畜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将病畜隔离,避免疫病扩散,并及时联系兽医进行诊断。临床治疗中,兽医会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但需严格按照用药规范控制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同时,配合使用解热镇痛、止咳平喘的药物,缓解病畜症状,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病情严重、治疗无效的病畜,要按照动物防疫相关规定,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体扩散污染环境。
传染性胸膜肺炎虽危害巨大,但并非无法防控。只要养殖户提高风险意识,将科学防控措施贯穿于养殖全过程,从源头阻断传播路径、强化日常管理、做好疫苗接种和应急处置,就能有效降低疫病发生概率,保障畜禽养殖产业健康发展,为食品安全筑牢坚实的第一道防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