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一、 引种前的准备 (Preparation) 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充分的准备能极大降低引种后的风险。

1. 隔离舍准备 (Quarantine Facility Preparation):

位置: 必须远离本场猪群,建议距离至少100米以上。最好有独立的粪污处理系统。

清洗消毒: 彻底清洗、消毒(使用广谱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醛类等),空栏干燥至少7天。

设施检查: 确保饮水器、料槽、通风、保温、降温等设备完好无损。

2. 物资准备 (Supplies Preparation):

药品: 准备常用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多西环素)、抗应激药物(电解多维、维生素C)、驱虫药(伊维菌素、芬苯达唑)、疫苗(后文详述)。

饲料: 准备与引种场相同或相近的后备母猪专用料,准备至少一周的过渡量。

记录工具: 准备个体档案卡,用于记录发情、免疫、治疗等信息。

3. 健康管理 (Health Management): 了解引种场健康状况: 务必从信誉良好、健康状况清晰的种猪场引种。索要疫苗接种记录、疾病监测报告(如蓝耳、伪狂犬、PED等)。 制定隔离驯化计划: 根据引种场的健康 status,制定本场的疫苗接种和驯化计划。

二、 引种后的隔离与驯化 (Quarantine & Acclimation) 这是核心环节,通常需要 6-8周 时间。

隔离期 (Quarantine Period):

时间: 至少 4周。

目的: 防止外来病原传入本场核心群。

操作: 猪只到场后,立即进入隔离舍。 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和少量饲料,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抗应激。 让猪充分休息12-24小时后再少量喂料,逐步增加至正常采食量。 专人管理,工具专用,人员进出严格淋浴、更衣、消毒。

驯化期 (Acclimation Period):

时间: 隔离期后的 2-4周。

目的: 让后备母猪接触本场的病原微生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其在配种前达到稳定状态。

关键操作: 疫苗免疫 (Vaccination): 根据本场和引种场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常见疫苗包括: 猪瘟 (CSF) 伪狂犬 (PRV) 口蹄疫 (FMD) 细小病毒 (PPV) 乙脑 (JE) (季节性) 圆环病毒 (PCV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蓝耳) (需非常谨慎,根据场情决定) 腹泻苗 (PED, TGE等)

病原接触 (Exposure):

粪便驯化: 将本场健康母猪(特别是经产母猪)的粪便少量、多次地投入隔离舍,让后备母猪自然接触。

血清驯化: (高风险,需在兽医指导下进行!) 使用本场淘汰母猪的血浆或血清,处理后饲喂后备母猪。

淘汰猪接触: 将本场的断奶弱仔或淘汰母猪与后备母猪混栏。

驱虫 (Deworming): 引种后2周左右进行一次全面驱虫,体内外同驱。

保健: 针对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保健药物,如支原体敏感的抗生素。

三、 饲养管理 (Feeding Management) 目标是使母猪在配种时达到理想的体况(背膘厚P2点约18-20mm)。

1. 营养 (Nutrition): 使用 后备母猪专用料,保证高水平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钙、磷、生物素),促进骨骼和生殖系统发育。 限制饲养,防止过肥。日喂量一般为 2.3-2.8 kg/天/头,根据品种、体况和季节调整。 确保饲料新鲜,无霉变。

2. 诱情与发情鉴定 (Heat Checking & Detection):

时间: 隔离驯化结束后,约 150-160日龄 开始。

方法: 公猪接触: 每天使用性欲旺盛的成年公猪与母猪进行鼻对鼻接触,每次10-15分钟。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人工刺激: 压背、骑跨试验,观察其“静立反应”。 发情记录: 详细记录每头母猪的初情期日龄、发情症状、持续时间和发情周期(平均21天)。建立完善的个体档案。

3. 光照与运动 (Lighting & Exercise): 光照: 保证每天 14-16小时 的光照时间(150-200 lux),有助于刺激发情。 运动: 大栏饲养,有足够的空间让母猪运动,增强体质和四肢强度。

4. 选留与淘汰 (Selection & Culling): 在配种前,淘汰有遗传缺陷、体型差、肢蹄病、久不发情或连续3次发情配不上的母猪。 引种数量应比最终需要配种的数量多 15-20%,以备淘汰。

四、 配种前的管理 (Pre-mating Management)

1. 催情补饲 (Flushing): 在计划配种前 10-14天,将日喂量提高至 3.0-3.5 kg/天 或自由采食。 目的: 增加排卵数,提高产仔数。 2.最终检查: 配种前检查背膘厚和体重,确保其达到品种标准(例如,大部分品种配种时体重应达 135-150 kg,日龄 210-240天,背膘厚 18-20 mm,至少经历过2-3次规律发情)。 确保所有疫苗免疫已完成并已产生免疫力。

五、 关键成功要素总结

1. 全进全出 (All-in-all-out): 严格执行。 2.生物安全 (Biosecurity): 贯穿始终,尤其是隔离期。 3.驯化 (Acclimation): 是连接“引种”和“成功融入”的桥梁,绝不能省略。 4.记录 (Record Keeping): 详细的个体档案是精准管理的基础。5. 人的因素 (Human Factor): 耐心、细致的观察和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系统化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引种后备母猪的遗传潜能,确保其平稳融入现有猪群,为猪场的高效繁殖打下坚实基础。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