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现场,我们最怕的就是看到猪群出现神经症状,特别是保育舍的仔猪。细菌性疾病中,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共济失调和猪链球菌(SS)引起的脑膜炎是两种最常见、最易混淆的疾病。两者都可能导致猪只倒地、划水,但其病原、发病机制、治疗重点都截然不同。误判不仅会耽误治疗,更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将深入剖析两者的临床不同,并提供一套当现场无法立即分辨时,行之有效的个体与群体治疗方案。

01
临床鉴别
尽管两者症状相似,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从细节入手,依然可以找到鉴别的方法。
一、病原与致病机制根本不同
副猪嗜血杆菌(Hps): 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常继发于蓝耳(PRRS)、圆环(PCV2)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它主要侵害血管内皮,引发全身性浆液性-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其脑部症状主要是由于脑膜和脑实质发生炎症、水肿,压迫神经所致,属于非化脓性炎症。
猪链球菌(SS, 主要是Ⅱ型): 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化脓性细菌。它可穿过呼吸道黏膜屏障,通过血液流动到达脑部,直接侵袭脑实质,引发化脓性脑膜脑炎,属于化脓性炎症。
这个根本性的差异,决定了下述所有临床表现的不同。
二、关键临床差异点
副猪与链球菌性脑膜炎临床鉴别表

三、解剖病变
如果猪只死亡,剖检是鉴别的最可靠依据。
副猪嗜血杆菌:
脑部: 脑膜充血、出血,脑脊液增量、微浑(浆液性),但无脓汁。
特征病变: 纤维蛋白渗出。可见心包积液、绒毛心(心包炎)、胸膜粘连(胸膜炎)、腹腔积液(腹膜炎)、关节腔内有黄色胶冻样渗出物(关节炎)。这些病变是副猪的关键症状。


猪链球菌:
脑部: 化脓性病变。脑膜血管高度充血、出血,脑脊液脓性、浑浊、量多。严重时脑实质有微小化脓灶。
其他: 可能见到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大等败血症变化,但无副猪那样的典型纤维蛋白渗出。
02
现场处置方案
在现场,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没有时间等待实验室结果。以下方案遵循覆盖最可能病原、对症治疗、群体防控的原则。

一、个体治疗
原则:抗菌消炎 + 对症支持,双管齐下。
方案A:抗菌消炎(覆盖副猪和链球菌)
首选药物: 头孢类(如头孢噻呋钠)或阿莫西林。对副猪和链球菌都有良好效果。
用法: 头孢噻呋钠,按5mg/kg体重,肌注,每日1次。
用法: 阿莫西林注射液,按10-15mg/kg体重,肌注,每日1-2次。
协同用药: 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钠),能很好地通过血脑屏障,对脑部感染效果佳。
用法: 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首次量0.2g/kg体重,维持量0.1g/kg体重,肌注,每日2次。
建议: 上午注射头孢或阿莫西林,下午注射磺胺嘧啶钠,联合用药,覆盖更广。
方案B:对症支持治疗(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降颅压、解脑水肿: 这是缓解神经症状的核心。可用甘露醇(1-2g/kg体重,静脉推注,每日1-2次)或呋塞米(速尿)(1-2mg/kg体重,肌注)。
补液强心: 病猪不吃不喝,需补充能量和水分。可静脉或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维生素C。
短程使用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2-5mg/头,视体重而定),具有强大的抗炎、抗休克、降低脑水肿的作用,但仅限急性期短程(1-2天)使用,否则会抑制免疫。
二、群体治疗与预防
一旦出现病例,意味着群体已暴露在风险中,必须立即全群干预。
群体投药:
饮水/拌料方案一: 复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需与TMP合用),连续使用7天。
饮水/拌料方案二: 氟苯尼考 + 多西环素,此方案对副猪效果极佳,对链球菌也有效,连续使用7天。
目的: 净化群体内潜伏的细菌,防止新病例出现。
管理措施:
立即隔离: 将病猪及时隔离,专人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减少应激: 停止一切并圈、转群、免疫等操作。
环境改善: 加强保温(保育舍温度提高到26-28℃),降低湿度,增加通风,但避免贼风。干燥温暖的环境至关重要。
全面消毒: 使用碘制剂、过硫酸氢钾等高效消毒剂,加大消毒频率(1-2次/天)。
营养支持: 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特别是维生素C、B族)、葡萄糖,提高抗应激能力。
03
总结
副猪共济失调是慢性的、伴有全身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神经压迫,而链球菌脑膜炎是急性的、化脓性的脑部感染。现场处置时,若无法分辨,立即采用头孢/阿莫西林 + 磺胺嘧啶钠的联合用药方案进行个体治疗,并同步全群投药,同时辅以保温、补液等支持疗法。
【版权声明】来源:惠养猪。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