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分析与治疗
一、引言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和轮状病毒病(Rotavirus Infection)是养猪场产房仔猪最常见的两种病毒性腹泻病,尤其在冬季和早春高发。两者均能引起新生仔猪严重腹泻、脱水甚至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从病原特点、流行规律、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为养猪场提供一套可操作的产房防控方案。
二、病原与流行特点
1. PED病毒(PEDV)
分类: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特性:对环境抵抗力较强,在低温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周,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70℃以上高温或强酸碱可迅速灭活。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也可经呼吸道传播,病猪、康复猪及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
易感猪群:所有年龄猪均可感染,但新生仔猪(尤其是7日龄内)最易感,死亡率可达80%以上。
2. 轮状病毒(RV)
分类: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
特性:耐酸、耐乙醚,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对含氯消毒剂敏感。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为主,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传播。
易感猪群:主要侵害1-6周龄仔猪,2-4周龄仔猪最易发病,死亡率相对PED较低,但可导致生长迟缓。
3. 混合感染现象
在生产实践中,PEDV和RV常混合感染,加重病情并提高死亡率。这与两者均主要攻击肠道黏膜、破坏吸收功能有关。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 PED
新生仔猪:突然发生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色,常混有凝乳块。
伴随症状:严重脱水、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初期升高后下降。
病理变化:小肠黏膜充血、水肿,绒毛显著萎缩,肠腔内充满水样内容物。
2. 轮状病毒病
主要表现为黄色或白色水样腹泻,有时混有黏液。
脱水程度较PED轻,但持续时间长,易导致营养不良。
病理变化:小肠绒毛萎缩,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四、诊断方法
1. 临床观察:根据发病日龄、季节、腹泻特点初步判断。
2. 实验室诊断:
◦ RT-PCR:检测粪便或小肠组织中的病毒RNA,特异性高。
◦ 病毒分离与鉴定:需在专业实验室进行。
◦ 血清学检测: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 鉴别诊断:需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区分。
五、综合防治措施
1. 免疫预防
母猪免疫:
◦ 在产前4-6周和2周分别接种PEDV+轮状病毒二联灭活苗或弱毒苗,通过母源抗体保护哺乳仔猪。
◦ 确保疫苗毒株与本场流行毒株匹配。
仔猪免疫:
◦ 对常发场,可在仔猪出生后口服弱毒苗,但需注意与母源抗体的干扰。
2. 生物安全措施
引种隔离:新引进种猪隔离观察至少4周,检测阴性后方可混群。
消毒制度:
◦ 产房入口设消毒池,人员、车辆严格消毒。
◦ 空栏时用2%氢氧化钠或复合醛类消毒剂彻底清洗消毒,空置3-5天。
◦ 腹泻猪粪便及时清理,避免交叉污染。
全进全出:产房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循环传播。
3. 饲养管理优化
温度控制:
◦ 新生仔猪保温箱温度维持在32-35℃,产房环境温度保持在20-22℃。
◦ 避免温差过大和潮湿环境。
母猪营养:
◦ 妊娠期和哺乳期保证营养均衡,提高初乳质量和产量。
◦ 补充维生素E、硒等抗氧化物质,增强免疫力。
仔猪护理:
◦ 确保仔猪出生后2小时内吃到初乳。
◦ 对弱小仔猪进行辅助哺乳。
4. 发病后的应急处理
隔离病猪:立即将病猪隔离到单独栏舍,减少传播。
对症治疗:
◦ 口服补液盐(ORS)或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纠正脱水和酸中毒。
◦ 使用益生菌、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改善肠道功能。
◦ 避免滥用抗生素,但可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环境消毒:每日多次消毒产房,尤其是粪便污染区域。
紧急免疫:在疫情暴发时,可对未发病母猪和仔猪进行紧急免疫,但效果因时机而异。
5. 康复猪的管理
康复猪可能长期带毒,需在痊愈后至少观察2周,确认无排毒后方可混群。
对反复发病的母猪,应考虑淘汰,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持续存在。
六、防控失败的常见原因
1. 疫苗选择不当或免疫程序不合理。
2. 消毒不彻底,尤其是产房地面缝隙和设备死角。
3. 产房温度控制不佳,仔猪受凉后抵抗力下降。
4. 引种检疫不严,引入带毒猪。
5. 发病后处理不及时,导致疫情迅速扩散。
七、结语
PED和轮状病毒病是产房仔猪健康的两大威胁,防控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科学的免疫程序、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精细化的饲养管理和及时的应急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养殖场应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防控方案,并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猪群健康和生产稳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