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拉稀的治疗与应对策略
仔猪拉稀是养猪生产中常见且危害较大的问题,不仅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会导致仔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以下从病因分析、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方面介绍仔猪拉稀的应对策略。
一、仔猪拉稀常见病因
(一)传染性因素
1.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引起仔猪黄白痢的主要病原菌,多发生于1 - 3日龄仔猪(黄痢)和10 - 30日龄仔猪(白痢);沙门氏菌可引发仔猪副伤寒,常导致仔猪出现严重腹泻、发热等症状 。
2. 病毒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等是引发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多在寒冷季节暴发,传播迅速,仔猪感染后常出现呕吐、水样腹泻等症状。
3. 寄生虫感染:如球虫感染,主要发生在7 - 21日龄仔猪,会引起仔猪腹泻、消瘦。
(二)非传染性因素
1. 环境因素:仔猪对环境温度、湿度较为敏感,圈舍温度过低、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等,易导致仔猪应激,引发肠道功能紊乱而拉稀。
2. 营养因素:母猪乳汁质量不佳,如产后无乳、少乳、乳汁过浓或过稀,仔猪吃乳不足或消化不良;仔猪补料不当,突然更换饲料,也可能引起拉稀。
3. 管理因素:圈舍卫生条件差,消毒不彻底,仔猪接触大量病原菌;仔猪缺乏足够的运动和光照,体质较弱,也容易发生腹泻。
二、仔猪拉稀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 抗菌药物:针对细菌感染,可选用庆大霉素、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通过口服或注射给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但需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以防产生耐药性。
2. 抗病毒药物: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使用干扰素、转移因子等生物制剂,调节仔猪机体免疫功能,辅助抵抗病毒。同时,配合补液、补充电解质等对症治疗,维持仔猪体内酸碱平衡和水盐代谢。
3. 抗寄生虫药物:对于球虫感染,可使用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等抗球虫药物进行治疗,按照规定剂量拌料或饮水给药。
(二)辅助治疗
1. 补液:仔猪拉稀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口服补液盐(如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葡萄糖等按比例配制)或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2. 营养补充:给患病仔猪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或代乳料,少量多次饲喂,减轻肠道负担,促进恢复。
三、仔猪拉稀预防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
1. 母猪管理:做好母猪产前产后护理,产前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洗、消毒;产后保证母猪充足的营养供应,提高乳汁质量,同时做好母猪乳房和乳头的清洁工作,防止仔猪吃乳时感染病菌。
2. 仔猪护理:仔猪出生后及时吃上初乳,增强免疫力;控制好圈舍温度和湿度,初生仔猪适宜温度为32 - 35℃,随后每周降低2 - 3℃;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通风换气。
3. 合理饲喂:科学配制仔猪饲料,保证营养均衡,避免突然更换饲料;适时给仔猪补料,一般在7日龄左右开始诱食,逐步锻炼仔猪的消化功能。
(二)做好疫病防控
1. 疫苗接种: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对母猪和仔猪进行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如猪流行性腹泻 - 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大肠杆菌苗等,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2. 严格消毒:定期对圈舍、用具、车辆等进行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剂;严格执行猪场的防疫制度,防止外来人员和车辆将病原菌带入猪场。
通过全面了解仔猪拉稀的病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降低仔猪拉稀的发生率,提高仔猪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